棱堡

  最早的棱堡可以视为塔楼的一种进化版本,其实质就是把城塞从一个凸多边形变成一个凹多边形,这样的改进,使得无论进攻城堡的任何一点,都会使攻击方暴露给超过一个的棱堡面(通常是2-3个),防守方可以使用交叉火力进行多重打击。在*时代之前,要塞的城墙通常筑得很高大,并且用石或者砖进行加固,还设置了一些塔楼或者马面来获得额外的火力输出。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话,就是一些特别坚固的城市拥有不止一道城墙。

  棱堡最早起源于意大利,意大利棱堡和棱堡之间的间隔很大,堡垒垂直于城墙,形状为钝角。其本身依然为石砌而且高大,只有一个地方得到了显着提高,那就是侧射火力。布置在棱堡上的大炮可以对护城壕进行纵向射击,从而达到有效封锁,但是棱堡本身仍然存在一些盲区。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修建三角堡用来加固棱堡的防御能力。修筑三角棱堡的意义就在于此。

  三角棱堡只比主堡垒稍低那么3,4英尺,以便于主堡进行超越视界的射击,同时三角堡上面的守军也能构成交叉火力的一部分。隐蔽路和屯兵所是反击前步兵的掩体,为了防止敌方的进攻,隐蔽路中设置有许多横墙,有时候隐蔽路直接修成z字形,那么就不需要横墙了。

  最外围的斜堤是交叉火力最密集的地方,其倾斜角度有助于防守方的火力发挥。整个棱堡会尽量避免采用砖石建筑,如果由于某些原因不得不使用时,外侧也要覆盖厚土。因为土层能够吸收能量,砖石不仅容易损毁而且容易产生跳弹,继而引发严重伤亡。

  在荷兰式的棱堡体系中,壕沟通常会有好几条,其中设有闸门。平时大部分的壕沟是干的,在敌人越壕时便放水淹敌,这也是荷兰这个低地国家的特色。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些设施外,为了防止敌方掘洞爆破(通常会在进攻到达斜堤之后再挖,否则距离太长是无法保证氧气含量的),防守方也会在地下开掘出相应的地道。在通过专门的听音隧道确定方位后,便派人进入对应的地道消灭敌方挖掘队,或者直接灌硫磺。这种黑暗中的战斗是非常残酷的。

  一千多年后的明朝,荷兰人在台湾曾修建过热兰遮城,是部分棱堡,后来被郑成功通过近一年长期围困夺下来了,原来郑成功也试图强攻,但遭到棱堡多方向火力打击,被迫放弃进攻。

  棱堡的造形远不止这一种,常见的还有角堡,皇冠堡等等,总得来说多边形的边越多,射击方向也越多,相互掩护也就越好。

  虽然修建棱堡相当的耗费精力和财富,可是围攻它几乎同样的费时费力,一场围攻常常持续数月乃至数年之久。在每年有限的适合战争的季节里,指挥官若能攻克1、2个要塞便算得上幸运。这种情况也反过来更刺激了各国修筑堡垒。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沃邦的法国边境筑垒地带,同时巴黎也成了一个大要塞。直到法国大革命时期,沃邦建筑的棱堡仍然在对抗反法同盟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本书中主角殷郎地处东北,将来也会也东北作为自己的根基,除了严寒因素考虑之外,在这里将棱堡这种跨时代的产物写在书中,为了增强主角的实力,你可以说,修筑城堡没什么用,最坚固的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人心才是最重要的,本书中的主角过于的迷信堡垒战,或许只有坚固的堡垒才能让主角在这个世界有那么一丝丝的安全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