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 大沟
李悝变法之时,主张“尽地利之教”,精细地算计魏国的每一寸土地,算出在百里见方的范围内,共计有九万顷土地,除去山川、村落占的三分之一以外,有六百万亩耕地,如果平民“治田勤谨”,精耕细作,如此每亩可增产粟三斗,反之,则会减产三斗,这一进一出,便要相差一百八十万石。
为此,李悝做出三项规定,一则让农民同时杂种多种粮食,以防某种作物发生灾害时难以补救;二则让农名努力耕作、勤于除草,收获时要加紧抢收,如同防止强盗来抢劫那样,以防备风雨对庄家的损害;三则鼓励百姓利用住宅周围的空地,多多栽树种桑,菜园里要多种蔬菜,田地之间的梗子上也要利用起来,多种瓜果,就是要充分利用空闲的土地,扩大农副业的生产。
正所谓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与他国的鼓励开荒不同,正是因为魏国地少人多,李悝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精打细算,“锱铢必较”地提高粮食产量,依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让战国初年正在一步步崛起于当世、逐渐展露霸主雄风的魏国,拥有足够的粮食支撑魏文侯的东征西讨!
因此船队一路行来的路上,齐雨除了目睹河道上船只往来频繁,河岸两旁行人众多,村舍聚落密集外,更是惊讶地看到了夹杂在聚落之间的,如同后世乡村一般分布精细,密集地种植不同作物的耕地。
任何地方都会有贫富差异,在魏国这样的中原人口大国、商业大国,境内无以维生的饥民难民自然也不会少见,一路行来,齐雨乐善好施的名声越传越广,在进入魏境后,也源源不断地有活不下去的流民们慕名来投,被齐雨收留,算来竟不比在卫国收留的人少多少。
经过这几日在路上的统计,直至抵达黄池时,这一趟在魏、卫两国,一共收留了四千六百多名贫民,其中青壮年有一千人之多,相当于贫民总数的四分之一,壮女也有近两千人,剩下的四分之一则都是老人和孩童。
齐雨让蒙骜将所有的青壮年收编入自己的队伍中,又将壮女编入后勤部队,同样参与训练,如此一来,除去成松随行护卫所带的五百士兵,实际上齐雨已经拥有了一支一千五百多人的战斗部队和两千人的后勤部队。对此成松没有表态,看情况是默认了。
但即便战斗人员已经扩充了两倍,齐雨却还是嫌少,好在此时距离合纵攻秦之战爆发还有不少时日,而自己的善名却已经开始向四方传颂了。
齐雨相信,随着自己善名的传播,自己在各国的名望也会越来越重,今后来投奔自己的流民,只会更多,不会更少!
事实上,齐雨的举动已经惊动了魏国人,当船队停靠在黄池的时候,港口外竟是人头涌动,有不少的当地民众争相赶来,只为亲眼看一看,这位从齐国而来的大善人、冤大头究竟长得什么模样。
当齐雨一行出使团下船的那一刻,人群更是爆发出了惊天的欢呼声,欢迎齐雨等人的到来。
…
…
大梁城内。
雅湖小筑。
欧阳馨月摘下一朵鲜花,放在鼻间轻嗅,迷离的目光仿佛穿过眼前百花齐放、蜂飞蝶舞的园中盛景,穿过湖心小洲外的粼粼波光,穿过远处的园林,投向远处东方的蓝天,那正是位于东海之滨的齐国所在的方向。
她的眼中,仿佛看见一个笑容温暖、俊采飞扬的白衣少年,正在向自己走来,向自己伸出手掌。
“雨郎,一别经月,你现在过得可好?馨月何时才能再见到你……”
微风吹过,暗香浮动,欧阳馨月的美目射出令人魂断神伤的刻骨思念,玉手伸出,似是要握紧那梦中之人温暖的大手。
背后传来一阵清脆的环佩响动之声,欧阳馨月娇躯微微一震,从梦境一般的思念中惊醒,回到现实的存在当中,目光略带茫然,直到身后传来悦耳娇柔的呼唤声,方才略微平复了一下心情,颇有些无奈,又带着些许欣慰地转过身来,向后方的花园小径看去。
“嫣然,你来了?”
…
…
黄池位于大梁城东北方向的百里开外,是一座不大不小的中等城市。
齐雨带领使者团和庞大的贫民队伍等,好不容易穿过了热情围观的人群,来到了黄池城南门外的驿站。
由于齐雨此趟出使只不过是路过魏国,魏国方面便没有义务提供车马食宿,倒是可以在驿站租借。
好在齐雨财大气粗,更兼本就有不菲的出使经费,金钱开道,一口气便将黄池驿的几乎所有能调动的几十辆车马全都包圆了下来。
这一举动把黄池本地驿站的官员给惊得目瞪口呆,但齐雨仍嫌太少,又在黄池城内的市场上租了十几辆马车,这才勉强够用。
在将船上的粮食物资等装上马车后,齐雨让老人和孩童全都上车,其他的壮男壮女则步行前进。
时间紧迫,齐雨等不及如此慢腾腾的赶路,便留下了五百名战士沿途带领贫民们前行,并且留下祁斌这颇有智慧识见的亲卫主持大举,让翟子强作为祁斌的副手,自己则带着出使团的其他人,骑上快马,先行一步赶往大梁而去。
因脱离了收留的贫民大部队,变成了一支普通的使节团,这一路上反而没有人能认出齐雨了,这让沿途的道路通畅了许多,齐雨也大松了一口气。
经过半日的赶路,众人来到了大沟河畔。
大沟是中国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此人工运河贯通南北,可谓华夏上古的一项伟大且具有战略意义的水利工程。
看着眼前宽广流淌的大河,齐雨眼中颇有些复杂,他虽是第一次见到大沟,却比任何人都清楚它的未来--多年以后,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中,秦将王贲正是引黄河和大沟水,倒灌大梁城,摧毁了这座魏国最富盛名的国都,这才使魏国灭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