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鼓上蚤时迁

其实梁山上根本没有重视过水军,当然那时代的人普遍都是如此。

梁山上也有很多厉害人物被埋没,例如时迁,其实时迁最大的作用不是偷东西,而是搞情报工作。

情报工作有多重要,不用多说了吧,但是像宋江这样把一个情报人才如此浪费,仅仅排倒数第二,绝对是绝无仅有啊。

张三想着自己有没有机会收服时迁呢?时迁在哪来着?

好像和杨雄石秀在蓟州来着,以后有机会要去收服个试试,时迁好像是主动上梁山的吧?

张三正在胡乱想着事情,那边李四和杨泰看着,张三一会皱眉,一会微笑的在干嘛?

两人对视一眼,李四上前捣捣张三问道:“三哥怎么了?”

张三这才反应过来,说道:“没什么,对了,今晚的伙食安排的如何?他们可还住的习惯?”

“有什么不习惯的,那里不比破庙好几倍,晚饭一人两个炊饼,一碗稀饭,众人都感谢三哥仁义呢。明天的上工时间也都安排了。三哥不必担心。”李四回答道。

“哦,那就好,大家都休息吧,明天还要忙活。”张三申了个懒腰说道。

李四和杨泰各自去睡了,张三又躺在床上思考着水浒中各个人物所处的位置。迷迷糊糊的睡去了。

第二日,杨泰五点多钟来叫张三起床,梳洗完毕,张三就和杨泰一起去义和兴那边照看。

小笼包这边早有人两点多就起来按张三的要求准备,今天第一次开卖,所以张三就过来盯着。

这种小笼包也并不是什么特色,大宋也有,但是只出现在大官皇家,寻常百姓很难吃到。

张三之所以选择这个,因为味道好,像小笼包,有灌汤包、菜包、肉包、豆腐包等等很多种,制作也简单,而且一笼包子有十个左右,让人看着像很多的样子。

这样能够满足大家的购物欲,相比三文钱买一个大包子,五文钱能买十个会不会有很划算的感觉。

除了小笼包,还有素包,蒸饺,烧卖,等等反正只是以后吃过用蒸笼蒸的东西,张三都打算做。

要不是蟹黄包现在怕大家接受不了,张三也要来点了。反正现在螃蟹不贵来着。可惜张三记得古人好像不怎么吃螃蟹之类的东西,张三记得在哪看一篇报道说,解放前的上海地区某穷人靠吃大闸蟹度日……。

除了蒸笼里的,张三还推出了煎饼,现在张三还真没有见过,张三记得后世每一个卖小笼包的都会卖煎饼。

还有就是生煎,上海那边叫生煎,北方一般都叫水煎包,或者煎包。

至于张三现在做的则是更偏向自己小时候吃到的,家乡味道。

今天张三为了打响煎包和小笼包的名气,特备推出了试吃活动,凡是前来购买任何一样小吃的人均获赠一个小笼包或者水煎包。

于是今早这边就多了一批,来一个一文的关东煮来领包子的人。

张三对于古人的聪明才智已经无力吐槽。好在美食的诱惑力很强,大批人尝了一个之后,纷纷购买。

当然就算一串关东煮送一个包子,张三还是微盈利的。关东煮一串一文,一串能串多少东西。

所以张三决定,这个活动要多搞几天!

相比前两天大家没有头绪的忙碌,今天人手的增加,使得这边的事情慢慢变得有条不紊起来。

见到没有什么可以帮忙的,张三就让李四和两个木匠还有铁匠过来一起规划这边戏台还有其它场地的建设问题。

这里张三是不打算拉院墙的,所有演出都是开放式的,演出的目的也是为了吸引人气。

所以工作的难度就小很多了,只需要戏台和桌椅板凳就行了。

关键就在于两边的小吃摊位设置,为了适应大宋的潮流,张三也决定侵街经营。

所谓的侵街就是现在的占道经营了,大宋和现代不一样,只要不越过官府标注的线,那么官府是允许占道经营的。

这样,这边的小吃就可以向两边延伸一些,这里按照张三的规划,是必然会发展成一个热闹的小吃街摊位集中地的。

这也必然会有其它人前来摆摊沾沾义兴和的人气,所以张三决定再别人没来之前自己先把好的摊位给占着,大家就是先到先得了。

所以除了自己宅地上的空地,张三又往两边和街对面圈了一些摊位,明天这些地方就会有各种大宋本土小吃出现。

糖人、冰糖葫芦、面人、炒凉粉、杏仁茶、羊肉炕馍、江米切糕、冰糖熟梨、花生糕、花糕、蜜糕、蜂糖糕、栗糕、麦糕、豆糕、这些张三都打算安排在外围。

里面张三要把后世所有的小吃都搬过来,做成特色才能招揽更多的客人。

随着小吃花样的增多,相比两天前,这边的人流也明显的增加了。

原本张三以为以前只是在中午晚上才有人吃的炸串和铁板豆腐生意不会多好,但是没想到卖的好像还都不错的样子。

就连那个临时增加的茶摊都有不错的生意,这些人吃完饭,一些人会坐下来聊会天,喝杯茶。

张三现在是准备好一样,就上一样,这边一上午时间就陆续上了好几个品种。

那边的戏台也开始运料过来准备搭建,京城有专门的工程队干这个。说了三天做好,绝对不会用三天半。

为了追求效率,张三要求最好两天搭好,在张三许诺加两成工钱后,那个工头拍着胸脯保证如期完工。

而张三自己招募的木匠主要负责小吃摊位的各种工具还有座椅等的制作。

经营一个铁匠铺还不是张三现在能做到的,那个铁匠就成了监工。

张三一直在那里处理着各种突发状况和做各种决策,总的来说就是花钱如流水一般。

张三正想着是不是该请个会计了,但是想起古代文人的孤高,张三觉得自己可能请不起吧。

现在大家的账目处于混乱状态总不是好事情,一开始大家只是投资了几百文钱而已,张三这次追加了九百贯,瞬间让大家的股本变得可有可无了起来。

张三觉得还是要把兄弟们集中起来商讨一个章程,免得以后起纠纷。

这事情晚做不如早做,一旦大家看到了里面的利益,到时再谈分配,难免让人起了贪欲。

到时兄弟反目,不如现在就把事情说清,该是谁的就是谁的。熄了那些人不该有的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