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郑和
第一百六十四章郑和
朱棣惊讶的问道:“丝绸之路?那不是早就已经衰落。”
十四世纪时,也就是明朝建国几十年后,西域地区脊背上已经渐渐不再适合当时的人类居住,西北丝绸之路的东端几乎已经荒废。而西域各古国大多已不复存在,成为流沙之中见证丝路辉煌的遗迹。
李茗说:“恩,由于气候环境的问题西域的诸多国家已经不得不搬迁。这也就导致了自开国以来,本国与西域的商贸越来越不景气。而且最终要的是西边的必经之路让西域的某个大国封住了,现在西洋的商人基本无法从陆路来到大明国了。”
似乎想到了什么,朱棣惊讶的看着李茗,问:“那茗儿你为什么还要研究这些,难道……”
李茗点头,说:“就是您想的那样,陆路的丝绸之路已经被切断,但是海上丝绸之路现在依旧畅通。所以茗儿今日一直在思索如何发展海上贸易。”
“茗儿你最近就一直在想这个?”
朱棣有些愕然的看着李茗,他原以为自己的儿子会还在做治水的策划,没想到竟然已经转战到商贸这一块儿了。跳跃性太大了吧!
“不然您以为呢?”李茗反问,“其实对于发展海上贸易,茗儿已经有所想法。而且想必父皇对此也早有计划了吧!”
朱棣笑笑,其中意味不言而喻。身为一国皇帝,他自然要想方设法发展国家经济,增强国家实力。
于是继续问:“嘻嘻,茗儿你打算怎么做。”
李茗没有回答,而是放下笔,将写好的东西递给了朱棣。
朱棣拿来一看,先是一愣,然后发出了爽朗的笑声。
原来李茗在纸上写了“下西洋”三个字。而朱棣为解决商贸问题提出的方案也是这个。
“下西洋总兵正使的人选你有眉目么?”朱棣问道。
李茗直接白了朱棣一眼,“在父皇心中不是已经拥有最合适的人选了吗~又何必再问茗儿。”
朱棣大笑,丝毫没有在意李茗不敬的举动,说:“果然是朕的好儿子,这都被你看出来了。”
李茗说:“那人想必与父皇的交情不浅,最起码父皇对他非常熟悉。”
朱棣开始回忆起他那个从小到大的好玩伴,“是的,此人叫马三宝,从小就跟着朕,长大后更是陪朕南征北战,是真正的可靠之臣。
在朕尚未登基之时,国内动荡周围小国屡犯边境,其中便以东兴的倭寇最为猖獗。他们在东部沿岸飞扬跋扈了数年,渐渐的竟然勾结地方匪徒勾结,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势力。当时由于要稳定全国,根本无暇调派大批军队前去清缴。
后来三宝奉朕命出使东瀛,与当时最大的柳生家族谈判。通过他的外交活动,使得东瀛主动出兵清剿在我国沿海的倭寇,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签订贸易条约。正是因为他的努力,朕才解决的了一些后顾之忧。
最重要的是三宝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他知识丰富,具有一定的航海、造船知识,又熟悉西洋各国的历史、地理、文化、宗教,精通多种异族语言,还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再加上他回教信徒的特殊身份,西洋各国又以回教居多,他熟悉回教地区习俗。总兵之职,除了他朕想不到还有谁更合适……”
然后朱棣就开始叨逼叨,讲述各种他和他的小伙伴以前的事情。而且越说越兴奋,甚至连跑到农户果园中偷果子之类的光荣事迹都说出来了。听的李茗是一阵无奈,但也同样莫名感到有些喜感。堂堂当今皇帝,九五之尊,竟然也干过这等如同民间孩童的顽皮之事。
听着父皇滔滔不绝的叙说,李茗已经大致了解了马三宝这个人。
说实话,能够得到朱棣如此称赞的人不多。那些即便是许多跟随他数十年的将军大臣也从来没有受到过这种程度的赞扬。很明显这人真的是一个难得一见的人才。
对于这种人,李茗向来都非常看中。
“哦~知识丰富,具有一定的航海、造船知识,又熟悉西洋各国的历史、地理、文化、宗教,精通多种异族语言,还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是个人才,值得一见。”
既然父皇大力推荐,这出使队伍的总兵一职也就有了着落。可是李茗还不能就这么将这个关乎大明贸易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担子交给他。
从马三宝的资料来看,足可以称得上人全方位的超级人才。他是出色的军事家、文学家、外交家、航海家。但是,他却不一定是一个出色的商人。
以史为鉴,以往我天朝大国巡防周边各国时,所要付出的物资是非常庞大的。而且往往都是入不敷出。那些国家的进贡远不及我们送出去的。但是这也没办法,既然要展示天朝上国的强大实力,自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玉器、书画、瓷器、茶叶、丝绸等。这些都是我们送给周边各国的礼物。
而周边各国每年进贡的也就是他们地方的特产,比如玛瑙翡翠、珊瑚珍珠、动物皮毛、宝马美人等。事实上李茗想要的就是这些地方特产,尤其是本国没有的特产。
下西洋这项任务绝对会消耗国家大量资金,若是能够在随行队伍中携带几支商队,那么结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使臣与国家代表交谈,并赠送礼物。而随行的商队就可以探查当地市场,甚至可以大量购买当地特产回国。
物以稀为贵,当地不值钱的特产换一个地方很可能就是价值连城的商品。只要能让呢些商人找到合适的商品,就能够很轻易的将下洋的成本捞回来。
当然,其中的门门道道还需与那些和商会相互沟通。毕竟有市场才能将商品销售出去。否则没人来买,在珍贵的商品也只是个垃圾。
目前下西洋总兵一职已经有合适人选,随行参团人员日后自有定夺。可是其中的随行商人这一部分选他还没有合适的人选。当然,这些也是需要日后在进行探讨的。不过李茗已经暗地里为他的樱花城定下的几个名额。毕竟在路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的现在,他在蜀地的封地想要发展,光靠西边的资源可是远远不够的。
思前想后,李茗也没想出的个所以然来。毕竟现在的都是空谈,还是等日后的领导班子确定之后在进行详细的商谈。
“那就他了。不过他的名字不好听,马三宝,名字太土太接地气,作为百姓的名字还不错,但绝不适合一个代表大明的使臣。不能就这么让他出去,不然就有损我泱泱大国的国威了,得改一改。”
开玩笑,一个使臣叫马三宝。要是被翻译过去好不被人家暗地里嘲笑。周边国家对于华夏的姓氏不是很了解,所以他们对那些以动物为姓氏的人下意识都会轻视。李茗可不希望代表大明第一次正式外出访问的使臣因为一个名字而被轻视。
“要不改成黄和,黄河水的黄,黄河是咱们华夏的母亲河,与它同音也能增强一下三宝的气运。黄字又同皇,也就是朕的意思。和是和平的和。寓意朕这个天子愿意派遣使臣传递和平。茗儿觉得如何?”
“黄和?黄河?父皇您听得不别扭么?人家会不会当咱们派一条河去跟他们谈论和平呀!”李茗的嘴角再抽抽,说实话,这名字起得真不咋地。
“那茗儿你说怎么改?”
李茗咬了咬指甲盖,沉思片刻后忽然灵光一闪,立即提笔在纸上写下两字。然后那些纸张对朱棣说:“既然父皇之前提到:寓意天子派遣使臣传递和平。那么就叫郑和吧!”
“郑与朕的音相同,有天子之意,和为和平之意。如此一来不就既保留了父皇的初衷,又能让这个名字听起来符合使臣身份。父皇您看如何?”
说着,李茗将手中的纸张在朱棣面前展开,之间上面用大气磅礴的楷体写着“郑和”二字。
“郑和~朕和?好,好名字!就它了!”
朱棣反复念几次,觉得甚好。不仅寓意明显,而且优雅大方,相对于其他名字更适合一个外出使节。
——
寝殿之内,李茗拿着一份卷宗,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而卷宗的封面赫然写着,马和的字样。
“马和,三宝,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宝山乡知代村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是马哈只第二子,家中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军队进攻云南,马和时年十岁,被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成祖的燕王府……由于马和身材魁梧,知识丰富,思维敏捷,出色地完成燕王委派他的使命,得到成祖的器重,“内侍中无出其右”。尤其是在帮助成祖登基称帝的过程中,马和立下大功,更为成祖所赏识。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将手中的档案丢到一旁,李茗抬头仰望窗外的月色,嘴角不禁扬起一抹微笑。
“呦,不错嘛~看来下西洋这件事可以放心的交给他了。不过商业上的事情要交给和比较合适呢~”
李茗点点嘴唇,开始思索。
——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