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薪艺城徐可

8月17日,早晨正值上班高峰,路上车水马龙,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停在站台的巴士司机,看乘客都上来了,正准备关上车门,这时从后方传来呼喊声。

“师傅等等!”

巴士司机通过右方后视镜,只见一个身穿西装的中年人手抓着公文包,一路狂奔而至,冲着自己拼命招手。

一看此人的装扮,他就知道这人肯定是赶着时间去上班,等乘客上了车,巴士司机启动车驶向下一个站台。

西装中年一路拿着公文包狂奔上了巴士,看来是个平时比较少运动的人,一进车门就气喘吁吁的扶着扶手在休息。

赶上巴士的季康是薪艺城剧本编辑部的一个老编辑,也许今天是他的福日,巴士司机没有踩下油门,让他上了这一班的巴士。如果这最后一班赶在公司上班时间前的巴士不能准时到达,那么他今天就只能迟到了。

今天要是迟到了,被那些上司看到,季康想自己这个月的奖金肯定又要被扣掉了。

马上自己的孩子就要开学了,本就捉襟见肘的工资,再扣掉那就是雪上加霜了。

抛开思绪,季康买了票在后排找了个座位坐了下来,等待着目的地到达。

季康所在的公司自然是此时香江三大电影公司之一的薪艺城,由当时麦加、石添、黄佰鸣三巨头创办的奋斗影业公司而来,由地产财团“九龙巴士”的雷氏支持改组薪艺城,和隶属于雷氏旗下的金公主影线合作。

而薪艺城之所以能迅速崛起,集体创作、集思广益居功至伟,由麦加、石添、黄佰鸣、徐可、施楠生、曾智伟、泰迪罗兵组成的奋斗七人创作小组,碰撞出不少火花,新艺城前期的经典之作几乎都是他们群策群力的结果。

奋斗七人小组的成员各有所长。

麦加上大学时主修电子工程,后来做工程师时,又去纽约大学专门学习电影制作,在美国曾以副导演的身份参加过三部枪战片的拍摄。在《最佳.拍档》系列中,利用自己学过电子工程的长处,他熟练地将高空飞车、电子武器等特技融入电影创作。

石添是喜剧演员,68年毕业于邵氏演员培训所,专修电源技术与演技,喜欢从演员的角度审看剧本。

黄佰鸣曾是话剧的发烧友,对戏剧颇有心得,七十年代从无线毕业,不但是个出色的演员,更是擅长编剧,薪艺城的许多剧本都由他操刀。

徐可是一个集导、编、演等能力于一身的将才,善于从总体上把握一部电影。而施楠生是徐可的太太,也是新艺城的管家婆,两人相濡以沫,成就了一段香港电影的传奇和佳话。

曾智伟喜欢玩而见多识广,对香港和台湾草根阶层的审美趣味了然于心。

泰迪罗兵是自音乐界乐队出身,且能导、能演。

薪艺城鼎盛时期,更是曾逼得势如水火的老牌寡头邵氏和嘉和联手对抗薪艺城。

窗外车辆飞驰,季康看到坐在自己前面的一位年轻乘客靠近车窗,展开手中的报纸,正看的津津有味。也许是职业使然,他下意识地朝报纸上瞥了一眼,发现对方看的是《东方日报》报纸副刊上的小说连载。

不用看季康也知道这年轻人看的是此时如日中天的温锐安的小说连载。最近《东方日报》因为温锐安的小说连载,可是把同行三大报刊的《明报》和《星岛日报》压在身下。

季康低头看了看自己手中的公文包,脸上不由的笑了笑。

不一会季康在九龙薪艺城总部前的站台下了车,抬手看了看表,时间刚刚好,踏步朝着自己工作的编辑部走去。

“早晨!”

“早晨……”

一路上季康和同事打着招呼,今天他可是心情不错。

不急不慢的来到自己的办公桌前,季康把公文包里昨晚带回家审的投稿拿了出来,要不是因为这带回家加班的剧本,自己今天可是不会这么惊险的。

不过有了这份剧本,季康想自己的薪水怎么也得涨涨。

季康刚坐下没一会,来自同一编辑组没几个月的于东就来到他身边笑着说:“康哥,刚刚徐导可是找你了,叫你把昨晚审的剧本交上去呢,而且看他心情可不好,你得小心点。”

“小于,知道了。”于东是编辑组刚刚招来的高材生,不过于东因为勤快礼貌,在编辑部倒是很快就混的不错,也算没有步前面的那些走掉的高材生后尘。

季康拿起手中的稿子,朝上司的办公室走去,敲了敲门。

“请进!”从办公室里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

季康推门而入,正在伏案工作的徐可抬起头来,看到他拿着一份剧本走了进来。

实际上季康说是薪艺城的编辑,还不如说徐可电影工作室的编辑,因为徐可的电影工作室是挂靠在薪艺城旗下的,所以他自然也算是薪艺城的编辑,好比薪艺城挂靠在金公主影线般一样。

徐可作为薪艺城七怪之一,66年他移居来到香江,后到美国学习电影课程。77年回港后,在佳艺电视从事编导工作。佳视倒闭后加盟无线。后转入电影圈发展,凭借《蝶变》一片崭露头角。

81年徐可夫妇加盟薪艺城,84年4月徐可与他的妻子施楠生成立了电影工作室,希望能为热心于电影工作者及投资者创造一个理想环境,共同拍摄一些能兼顾艺术性与商业性的高质量电影。

新成立的工作室首部电影《上海之夜》即将徐可的理想实现了,电影公映后叫好叫座,在艺术及商业上都取得极高的成就,获选为84年香江国际电影节十大最佳电影,并获邀参展十多个海外大型影展。

而季康正是徐可夫妇成立电影工作室之时,招收的工作室人员之一。

季康走到徐可身前,捧着稿子放在他桌面上,说道:“徐导,这是我昨天审核过了的一篇剧本,我想要是能拍成电影,一定会受到人们的追捧而大卖。”

徐可知道季康是自己工作室一直是负责审核剧本的,但也没对此有太多寄望,也没有多说什么拿起剧本,就翻看起来。

其实薪艺城是执行了监制制度,集体管理,导演的地位较次要。而薪艺城的奋斗房十分权威,很多经典作品亦出于奋斗房,所以薪艺城很少从外收剧本。

不过去年是薪艺城成立以来的最巅峰状态的一年,去年推出的电影,票房部部过千万,而且部部赚钱,更有些是赚大钱。

票房好,号召力自然也好,所以今年往编辑组投稿的人也是越来越多。

按照徐可的眼光来说,那些剧本都是一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自然不能入他的眼。

“能够获得季康的肯定,看来这一本剧本应该写得还可以,要不然以他的水准,也不会在我面前说大话。”徐可心中想到,对于季康这老编辑的水平,他还是有点自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