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二十七章 贪婪

霍维华看看眼前这人,轻轻一摇头。

这人真是雁过拔毛的秉性,骨子里的贪婪,改不了的。

果然姚宗文打听和记和张瀚之事,霍维华耐着性子,将今日之事大体说了。

最后霍维华道:“老兄就不要惦着这事了,我办这事,为的是叫信王记得着我。而老兄办这事,无非是贪财。和记是有钱,不过我看多半被张瀚拿去北方养兵了,你们折腾来折腾去,替朝廷惹下大麻烦,又能弄几个钱,何苦来!”

姚宗文被这么一通排揎,却并不恼,只诡秘一笑,从袖中抽出一张纸来。

“这是什么?”

“这是京城五月份和记出货的数量和银钱数,还不包括那帐局大车卖那什么保险的钱。”

“各色布就有三十万匹,各色铁器十九万件?”霍维华一扫眼,顿时就是一惊,说道:“有这么多?”

“就是这么多。”姚宗文道:“李国缙给我来过信,青城一带的小黑河边上,和记的纺织厂绵延十来里,用骡马过万匹,人员过万人,还有水力织机好几千台。老李说了,我要得空去看,还不知道怎么吃惊……他头回见时,感觉就是人得天授,才会有这样壮观的场面。”

霍维华点点头,说道:“我在吴县时也见过不少厂子,多者千人,少则数十人。都是隆庆年间开海之后出来的,据说海外对丝绸生丝还有棉布需求都很大,但松江布,吴县丝,前者以卖到大明国内为主,后者则出海贸易。现在看来,北方的布匹市场,和记已经抢下来不少了。”

“最少抢走七成。”姚宗文道:“已经很多松江人在我面前叫苦不迭了,此前针对和记,松江的大商人和士绅出力可不少。”

霍维华轻轻点头,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是这个道理。松江布原本行销南北,是人们追捧的第一等的好布。人们总以为当时的中国到清季和民国都是用“土布”,其实不然。自家用织机慢慢摇出来的是土布,松江布则是配合流程批量出产的布匹,质量上确实在后期比不过英国布,甚至也比不过后来居上的日本布,但在明时和清中期之前,松江布也分为几十种类种,也是一样在工场里出产,并且有相当严格的品质控制。不然的话,以中国小农经济为主的经济模式,松江布又怎么能做到行销天下?

洋布进入中国,冲跨的并不是小农经济,而是本土十分脆弱的规模很小的手工业。

对松江布来说,和记就是这个时代的洋布。

他们对这样的冲击是没有办法的……和记用大量的畜力和水力,拥有大量的不断改良革新的织机,拥有强悍的物流,随便哪一条都是松江商人没有办法相比的。在和记的步步紧逼下,松江布已经让出了过半的市场,再这么持续下去,北方一年几百万匹规模的市场,非得叫和记全抢下来不可。

除了布匹之外,铁器的销售也是相当令人吃惊,当然姚宗文还特别说明,这个月十九万件的销售量是因为上个月太过疯狂导致的下滑,三月和四月两个月,和记的铁器销售超过百万件……这并不奇怪,开春之后需要的农具数量会大幅度的增加,现在这个数量还是因为北方连年灾害,人们手中无钱,实在买不起,经常是几家合买几件农具,否则的话,和记的农具一年卖个几百万件根本不算个事。

永乐年间,大明的生铁产量超过一千八百万斤,到嘉靖年间,达九千万斤,这个数字已经远超两宋和元,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度。

但如果考虑到大明的人口增长,这个数字之下的现实还是生铁数远远跟不上人口的增长和耕地的增长。

嘉靖年间人口最少到一亿五千万人,耕地增加了数百万亩,生铁数量看似也增加不少,但主要是南方的开发增长,特别是闽铁和江南的私人铁场增长速度极快,而官营铁和北方铁场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因为管理不善等诸多原因而破产停工。

遵化铁场就是在嘉靖年间停工,到和记前些年重开为止,停工了好几十年。

朝廷在嘉靖年间就大量用闽铁了,戚继光的兵书里,不管是兵器还是火铳,都会特别注明用闽铁多少斤。

民间缺铁相当严重,精铁数量和打造出来的铁器更是严重缺乏。

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方,用石犁犁地可不是什么新闻,一个家庭里,有口铁锅就算是不菲的财物,这也不是什么玄奇之事。

在南方,物资较为丰富,经济也发达,所以各种情况都还算好,在北方则不同,铁器很缺,和记的出现在这几年相当程度的缓解了缺铁的状态,但和记也没有把全部的出产都放在国内市场,日本一样缺铁,东南亚市场对铁器的需求也很大,并且利润也是相当的高。

“过百万件铁器,一年最少卖好几百万,还有几百万件出海。”姚宗文的三角眼里满是贪婪的光芒,他缓缓道:“现在应庚兄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眼红,不管怎样都想把和记给吃下来了吧?”

“那也得有力量才行!”霍维华摊手道:“本人是爱莫能助了,厂公已经再三警告,绝不准我再掺合进去,再有蓟镇之事,我性命难保。”

以魏忠贤的脾气,做过这样的警告就不可能是虚应故事,霍维华很得魏忠贤的信任,由太仆寺卿转任兵部右侍郎,并且可以署部务,在很多对外的军事布置上崔呈秀只出主意,甚至连主意也不出,凡事都是霍维华来拿主意或是直接下指令,权力是大,遭的忌讳也多,阉党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田尔耕许显纯崔呈秀,哪个是善男信女?宫里还有王体乾等人,也都在争权夺利,还有魏良卿这个不省事的,三党之中也原本就有龃龉在,没事想伸腿给霍维华使绊子的人大有所在……

姚宗文也知道此理,但他实在有些舍不得。

封锁边境,拿捕张瀚,这事他们不关心。这几年他们没做别的事,就是一直在寻访和查察和记的生意脉落,有多少大车,多少分行分店,帐局里存着多少银子,各商行仓库里存着多少货物,灵丘和遵化的铁场一年能产多少斤生铁……

这此东西和记也没有刻意保密过,所以只要有心都能打听得出来,何况做这件事的都是大人物,东厂的打事番子,锦衣卫的校尉,各处的官府,大士绅,大商人,都能利用的上,消息来源相当的多,也有很多不可靠的,可是按时间积淀下来,也确实是差不多就是这样的结果了。

和记一年获利,当在千万以上!

初知这个数额的时候,姚宗文都被惊的翻了个根头。

明末战乱频繁,朝廷用度开销直线上升,原本一年三百多万的收入远远不够,万历皇帝断然先开征辽饷,天启年间对各种税额都有增加,包括茶税等工商税在内,年收入达到一千万冒头。

这已经弄的天下骚然了,到崇祯年间加练饷和剿饷,三饷加起来一年收入两千万,已经成为百姓沉重的负担,而和记,一个商行,轻轻松松年收入过千万,如果不是经过两三年的谨慎调查,如毒蛇般的躲藏在暗处一直盯着和记不放,能得出这样吓死人的结果?

这一下,和记在北方的强势和维持着强大军队的原因就彻底搞清楚了。

没有一年千万的收入,哪有那么多大炮和铠甲,还有那么多效死力的将士?和记的这么庞大的财富,已经足够叫所有人眼红了,姚宗文就在这时被拉下水,也迅速为和记庞大的财富所震惊,原本还想过要两头下注的心思立刻淡了下来……真打起来,和记商行一定要查抄,就算将来和记得了天下,能将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杀了不成?为敌国时,什么样的举措都是理所应当的事情,算帐也是往皇帝和当国者的头上去算,算不到一个都给事中头上!

也就因为如此,姚宗文上窜下跳不遗余力,就是想抢先把和记的财富弄到手,就算上头的大人物们吃肉,他只能喝汤,这一口汤,最少也是好几十万两的银子……

可惜事有不协,和记相当强硬,而朝廷又过于软弱了。

身为朝局中人,又一直在京师呆着,姚宗文这一类人对皇明朝廷的力量过于高估,而对和记这样在外发展的力量又有所低估。

在很多人心里,和记诚为大敌,但其冒起太快,底蕴还不如女真人,姚宗文说是不怕和记清算,实际上内心深处从未觉得,和记能够成功打进来,灭掉大明,成立新的王朝……

这样的事,在天启年间,真的不会有人想起来。

就算偶有闪念,这种想法也被贪念压下来,被视为是过于胆怯的多疑想法而已。

“那就再等机会吧。”姚宗文有些不甘心,但也知道此时是不宜再出手了。辽西要有大战,北方和记虎视眈眈,内部还有王二举义,到处烽火,这时再出乱子,皇帝必定大怒,魏忠贤也会怒不可遏,就算身后有人,一层层查下来,自己也讨不得好。

“机会是有的。”霍维华一笑,看看手中的单子,语态轻松的道:“你看,和记又在做白糖和红糖生意,将来怕是更有钱哪。你们急什么,是你们的就是你们的,历来大明的商人,钱赚的越多,越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姚宗文大为赞同,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