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铁窗

“杨树,你的信。”牢房的指导教官吼道。有些不敢相信,暗自疑惑:昨天才进来,怎么今天就收到家里人的书信了?

杨树首日进入劳教所便收到信件,自然是他自知出事后当晚便写了一封书信寄回家,这应该是父母的回信。

扯开父母的信件,里面的内容让杨树沉默良久:

亲爱的杨树:

你的来信,我和你母亲都已看到。打了电话给你们班主任和指导老师,了解到你的情况后,我们深感自责。

两年以来连你在学校的情况,一直都不清楚,想说你原本极其机灵,从小就能够独立自理,也就从未过问。

这里要向你说声:对不起。

本来五叔打算到劳教所,保释你回家教育。我制止了,男儿本就该历经磨练,将来才不畏风雨。人要进步,在哪里都能进步。人要堕落,在哪里都能堕落。从小让你读书,便是让你保持良知,不忘初心的前提下,见机行事,日新日高,审时度势,进退自如。

看到你这两年的行事履历,倒是一直能把传统文化学以致用,我和母亲都深感欣慰。

想来当初让你看的那些书籍没有白看,犹能见机,借子打子,《三易》、《老庄》、《四书》、《晏子春秋》、《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三国》、《水浒》等经典倒是都运用的活灵活现!

所以,如果在里面有条件读书,一定不要忘记坚持做读书笔记。先贤典史你从小就研习,如今经历此等事情之后再温习一遍,想来别有另外一番滋味的。

今天的坏事,明天也许就是好事。今天好事,明天也许就能坏事。孙猴子被压了500年才助唐僧西天取经,你说那500年是好事?还是坏事?

你关守一年出来也要向他那样,收敛心中的傲气、戾气,时时勤拂拭,一路西行,九九归真。

世事变化、人心无常,运用经典是最低端的表现,修身慎行才是经典本真。愿你永远保持良知,不忘初心。

父母亲一切安好,勿念。

深爱你的爸爸妈妈

杨树大呼不敢相信原本严厉认真的父亲,调侃起来也有几分书生意气的韵味,看来当初追老妈的手段也煞是高明。

……

劳教所相当于一个小小的学校,一般生产、学习、心理辅导、队列训练、思想改造的地方。

所里有300多人,大多都是刑事犯罪,尽做些烧杀抢掠,坑蒙拐骗的勾当。住宿是个长方的房间,床是学校的高低床,有两扇窗子,靠墙放置着一张油漆脱落的大方桌。房间里摆着些木板已经干裂的板床,占去三分之二的空地。房中央,对着房门口,挂着一幅“重新做人”的字画。房门左边,有一块地板颜色发黑,上面放着一个臭烘烘的垃圾桶。

杨树首日进入牢房的晚上,少不了被公式一样的“打雷、下雨、开火车”教训一顿,疼得半夜起床上厕所,都蹲不下去。

一连几日睡觉前,都被一次“开火车”。老人欺负新人,是这里的不成文的规矩。当然,如果你的拳头够硬,自有立足的本钱。

杨树打不过别人,只能被别人打咯。心琢磨着要不要疯狂一次,玩一次颠覆性地越狱。不过想着父母的告诫与殷切的眼神,也只能意淫一下,不了了之。

清晨起来跑步锻炼,早上学习文化、思想课程,下午到南坡农场采摘茶叶,晚上依然少不了“开火车”。

短短一周,杨树身上已尽是暗伤。在杨树留心下,每天心理辅导员都会挑选三四名狱友作一次心理咨询与治疗。这种敷衍了事、走马观花的心理治疗,对狱友毫无作用,他们却乐此不疲。

第二周终于轮到作他的心理辅导……

“杨树,一个星期下来感觉怎么样啊?”

“还好还好!”

“嗯,还好就好。有没有不习惯的地方啊?”

“习惯习惯!”

“恩,习惯就好。还有没有什么其它意见与建议啊?”

“没有没有!”

“恩,没有就好。那就在这这份笔录上签字怎么样啊?”

“我签我签!”

……

杨树哪敢说不好、哪敢不习惯、哪敢有什么意见和建议。他可是亲眼看见一位狱友提出不满后,被关在一小黑屋内好好的“反思己过”。

囫囵吞枣的接受辅导完毕回来,真是心理身理受到双重创伤,躺在床上,心想:这样下去可不是办法。而这种毫无意义的辅导应该是上头的硬性要求,以便检查工作业绩。

下意识的右手拇指拖着下巴,食指在鼻梁上来回搓动……

于是,杨树终于给父母回信了。信中写了自己和另外7个室友的心里状态变化和指导方针,几乎和辅导员们写的心里辅导内容、格式一模一样。

因为杨树发现,狱友们的所有信件往来,心理辅导员都会一一查看,疏导加工一番。

心里辅导员看完信件,那还不知杨树的小心思,当下心领神会。从此,杨树在劳教所的身份多了一个:辅导员助理。

从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白天晚上无所事事,打着“改造升化”的旗帜到处找人聊天唠嗑。

杨树本是不喜言语之人,从小在书中悉知,知者不言,言多必失的道理,并不代表他不能说话,不会说话。

现如今,他的这份工作是不得不能说,不得不会说。也正是这半年的辅导员助理,让他在今后泡妞、学习、工作、创业经历中,对人的心理把控,思想变化,人性分析,奠定了最真实的基础。

这样的生活,让杨树有一种古代太监“海公公”的感觉,所过之处,屡遭白眼。杨树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依旧我行我素,一副任凭尔等百般羞辱,我乃宁死不屈的回肠荡气。

若只是辅导狱友的心里咨询也倒罢了。后来,一些辅导员与狱警平常发的牢骚,什么待遇不公、什么这么多年还不升职、什么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杨树也能引经据典,给他们一一梳理。从此坐实了“海公公”的名头。狱友们从开始的鄙夷,到忌妒,再到羡慕,最后到征服。人人看到杨树都毕恭毕敬,相当礼节。

杨树靠在辅导员办公室的太师椅上感叹:还是有点文化好啊,况且我他么还是一个流氓有文化。

劳教所的狱友是来来往往,几乎每周都有进来之人,每周都有离开之人。杨树在里面一直做着心里辅导助理的工作,甚是清闲。时间长了,杨树终于明白,为什么当初辅导员们敷衍了事、走马观花的行事风格。虽然每天都面对不同的人,但是问题大同小异,回答也都是套路。也明白了辅导员们干了三五年,依然还是辅导员,毫无升职加薪可能的道理。

杨树总结出分别有4种性格的人,给的回答几乎出入不大。尽管如此,杨树不敢怠慢,认真笔录,这可是他吃饭的家伙。

得知杨树在劳教所的待遇,父亲每个月都会寄一些书来,让杨树重温从小便已经背得滚瓜烂熟的经典。

杨树大叹一声:“经典就是经典,每一次读感受都不一样。特别是有了此番经历之后,更能体会经典的经意。”

半年很快就过去。杨树习惯每天晚上到宿舍心里咨询,第二天早上文化课编写总结,下午狱友们采摘茶叶之际,就躲在办公室里看书。

过年了,狱友们多数都请假回家与家人团聚。杨树留在了劳教所,因为他的辅导员并没有回家,这让辅导员大为感动,声称如果自己的儿子将来有你一半懂事、能干就好了。实际上杨树是害怕别人有机可乘,一但回去就是十天半月,万一别人抢了自己吃饭的家伙咋办。

当然,杨树也不是不想家,而是以这样的身份回去,以农村的习俗与人言,还不如不回去的好。免得别人问起自己,父母更加难堪。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天气虽然寒冷,却挡不住新年的喜气,劳教所里的树梢上戴上了红气球,屋檐下挂上的红灯笼,思绪好像随着翻过了一页,杨树的年龄也象杵在寒风中的树一样,不知不觉地增加了一个年轮。如潮的爆竹声,从远处的乡村此起彼伏地传来,仿佛可以嗅到那浓烈的烟花的火药的香味,想着父母在昏暗灯光下,翘首期盼自己能一起团圆的身影,心中有些落寞。

过完初七,狱友们陆陆续续的回来了。一连几天,都有外面的慰问团到劳教所表演、宣传,让杨树意想不到的是,春节期间太子和马舒来看过他一次。

三人刚一见面,自是相互寒暄。

“安心在里面学习,出来以后又是一条好汉。”马舒关心道。顿了一下,又学着大人的口气,指了指墙上的标语,开起了玩笑:“重新做人,听到没有!”

杨树认真之色,弱弱的看着马舒,轻声回道:“好的!一定不会辜负娘娘的嘱托。”

马舒有些意外杨树口气的变化:“好啊!竟然敢调戏本宫了。看来里面的小日子过得还挺舒服。算了,你还是自生自灭吧!”

随后,杨树带他们到办公室里喝茶。当得知杨树在劳教所的地位时,太子和马舒面面相觑,看向杨树的目光,好比看见从未见过的恐龙一般。

按马舒话说,看起来还是土里土气,倒是从不吃亏。后来,太子干脆直接到里面来和杨树玩了几天,直到元宵节才回家。

年后的生活依然按部就班。唯一变化的是,父亲平常寄来的奇闻杂史,悄然变成了初一、初二、初三的教科书。杨树那还不心知肚明,母亲还是希望出来之后,参加中考。暗想母亲真是高明,恐怕父亲还蒙在鼓里。父亲对于杨树参不参加高考都无所谓,更别说中考了,按照父亲的口气,读书不是用来考试的。而是用来修德修心,实践致用,用来体验的过程。

这下可好,没有其他书籍看,唯有教科书排解寂寞咯。

应试教育,那绝对是为杨树量身打造的。杨树读书有自己的一套独特方法,尽管智商测试不高,但是单单是应试教育,绝对无人能敌。从小到大的应试成绩,一直都是双科满分,全乡第一名。

他的性格里有一点特别好,哪怕不喜教科书,一旦拿起书本便会特别专注。

杨树眼神专注,左手拿着课本,右手拇指托着下巴,食指不停搓着鼻梁。不到一下午,初一数学上册整本教科书的教学大纲与各章节的大、小节目录,了然于胸。

只见杨树在一张白纸的沙沙画着,一幅大纲与各个章节的大、小目录框架已出来,只见框架下方各个知识点非常逻辑地、有序地的添加在各小目录下,显得相得益彰。

杨树从小就不做题,只出题;不考试卷,只出试卷。这也得益于父亲是教书先生,可以让他如此任意为之。甚至一次同学们的考卷,所有答案都是9,大骂他父亲阴险狡诈。

别的同学做题是:2+2=?4-2=?2×2=?4÷2=?

可是杨树出题是:2=?(要用加减乘除作答。如:2=2÷2×2+2-2)先有结果,再有过程,最后才有题目。

即使是文科题目,杨树一样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出处法。先给答案,再寻出处,最后才出题目。

“任何事情都有道,任何道都有法,任何法都有本末,任何本末都有终始。”这是杨树从小在先贤典史里就明白的道理,举一反三,变化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