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二章:刘学询之死
王思锐想起了几年前李中堂不肯接纳国父,想起了李中堂曾经联络英国方面,将位于英国的国父进行抓捕。
虽然最终因为一些人的营救,国父最终没有能够被引渡回国,但这一切均是出自李中堂的手笔。
或许李中堂是看出了国父的大炮属性,所以才不肯接纳他。
但是在王思锐的身上,却没有一丝大炮的属性,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训练出一支可以与洋人正面对抗的的精锐部队,甚至大清能够有今天,完全是来自于王思锐的拼死抵抗。
站在德胜门门前,王思锐回头望了眼京城。
眼角微微眯着,嘴里低声的喃喃道:“德胜门,自明朝迁都以来,德胜门便是军队凯旋归来进城之门,寓意着胜利之门。今日我王思锐便是要从这德胜门离京,你有你的执念,我无话可说。可是今日我便要告诉你,除了你的路以外,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可以让华夏复兴。
他们,终究不是正统,所做的这一切,也只是为了他们自己而已。”
说完这句话之后,王思锐直接转身离开了京城,身边只有一个排的护卫队。
时间回到两日之前,外城军营。
自打王思锐进京以来,这里便成为了王思锐的大本营,所以王思锐也是一直都待在这里,一般很少会离开这座军营。
两日之前,一队人马出现在了京城之中,这帮人并没有前去拜见******亦劻,而是直接来到了军营。
找到王思锐之后,当众宣读了圣旨,王思锐被册封为了一等武威侯,爵位与李鸿章相等,同时行走军机,兼兵部尚书,负责整顿大清汉军营。
“王大人,圣旨面前,为何不跪?”宣读圣旨的太监在宣读完圣旨之后,发现王思锐依旧没有跪下,脸上多多少少的有些挂不住面子。
见圣旨便犹如见到了皇帝本人,这是古往今来数千年形成的规矩,王思锐虽然打了胜仗,但却依旧是这大清的一名臣子。
只不过,太监也只敢问一问,却并不敢让身边的护卫动手,更不敢给王思锐按个蔑视皇权的罪名。
眼下谁都知道,这京城里,王思锐最大,没有人敢在这个时候去得罪王思锐。
“军中事物繁重,铠甲在身,不便行礼。”王思锐一把从太监手中拿过圣旨,很是随意的说着。
“这……”太监脸上多少有些为难,但一想起临行前李总管的交代,太监也就没敢多说什么,反而换了一副表情,继续说道:“也是,咱家这也是习惯了,误以为这军中乃是府中,王大人铠甲在身,的确不便行礼。”
王思锐没有理会太监的马屁,这军中面圣不下跪的规矩是在古代就已经形成的。
而最初的原因是因为军中将领将士身着铠甲,而铠甲本身就是为了保护士兵的,所以也极为笨重,甚至连平常的走动都有些困难,至于下跪这种技术活,那就更加难以做到了。
所以便有了但凡身着铠甲的将领或将士,面圣可不跪这个规矩。只是,如今的王思锐虽然也是一身的军装,可这军装也只不过是普通的衣服罢了,身上压根就没有什么铠甲。
不过既然王思锐硬说他穿的就是铠甲,那其他人也不敢多说什么,你说铠甲那便是铠甲吧。
“王大人,如今洋兵一退,圣上和太后想请您到榆林堡一趟,商量一下两宫回京事宜,王大人您看?”太监见王思锐没有搭理他,转而继续说道。
“两日后出发!”王思锐很是随意的回答了句,然后便将太监和护卫们赶出了军营。
若是以往,太监前来宣读圣旨,接到圣旨的人免不了要一番破费,但是现在,王思锐已经没有心思去讨好这些人了,因为没必要。
在接到圣旨后的当天夜里,王思锐便将调往城外训练的两个团的部队重新秘密的调回了京城,并且隐藏在内外城各处。
反正因为这场战乱逃离京城的人还有不少,京城里空院子多的是,藏起来两个团的兵力还是绰绰有余的。
有这两个团在暗中,加上明面上的一万人,可以说,一切都已经准备好了。
王思锐其实并不是不想反,其实打一开始,刚回来的时候,王思锐就想过了要反,但那个时候却并不是最佳的时机。
即便现在,王思锐明知道清廷要杀自己,可王思锐也依旧觉得不是最佳的时机。
不过,虽然现在并非最佳时机,但是清廷所做的这一切,却加速了这个时机的到来。
制造一个破败不堪,四分五裂的国家很容易,只需要王思锐带领着部队直奔榆林堡,将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以及那些跟着逃走的王公大臣们全部杀掉就可以了。
但那样一来,最终受益的只能是洋人,而倒霉的,只能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汉人。
王思锐要反,早晚都要反,他只是一直在等,等一个可以将利益最大化的机会。
…………
王思锐只带着一个排的部队离开了京城。
当刘学询知道这个消息之后,整个人瞬间萎靡了下来,他已经彻底的放弃了心中的理想,他已经没有了任何的幻想。
孙某人的大炮属性根本就靠不住,整个人全凭一张嘴在忽悠,到了正事上却没有能够表现出足以让人信服的魄力。
反观王思锐便不同了,年轻,有能力,更重要的是,手下还有一支可以直接将他送上九五之尊宝座的军队。
只不过可惜了,王思锐却是个愚忠之人。
他看出了清廷的腐败,看出了这个国家的腐朽,但却就是不肯将这将倒之墙给推倒。
刘学询已经将所有的事情提前告诉了王思锐,但如今王思锐却选择了只带着一个排的部队前去榆林堡。
在刘学询看来,王思锐这是想要以身告诉朝廷,他是忠诚的。但王思锐的选择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朝廷已经调集了五个营的兵力在半路上埋伏。
刘学询整个人忽然间像是老了十多岁那样,整个人看起来百般老态,毫无中年人的精神头。
而刘学询也很清楚,自己必须要做出最后的决定了。
“大人,如今国内外安康一片,朝廷凯旋指日可待,然身体近日突感不适,故想告辞还乡,颐养天年!”王思锐离开之后,刘学询找到了李鸿章,提出了自己告辞的想法。
对于刘学询提出的告辞之意,李鸿章并未有任何惊讶之意,似乎早有预料。
其实早在几个月前,刘学询便已经提出了要告老还乡,只不过当时被李鸿章给劝说了下来。
不过现在李鸿章也是很后悔,如果当初自己不去劝住刘学询的话,恐怕也不会发生今日这一幕了吧?
“也好,几个月前你便要求回乡,只不过当时国内外事物不断,所以才没有能够回去,如今国内外事物已定,我也再无理由阻拦了。晚上我摆上一桌酒席,权当做告别宴吧。”李鸿章点了点头,深沉道。
若是刘学询不去找王思锐,李鸿章如今也不会痛下杀心。如果当初李鸿章同意了刘学询回乡,也就不会有现在的问题。
只可惜,这一切都已经晚了。
刘学询的所作所为,已经超出了李鸿章的底线,所以,即便是现在刘学询已经没有了之前的想法,他也必须要死。
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刘学询自己。
前几日李鸿章等人再一次的商议了一下午的时间,这次商议的主题便是伏击之地。
最终将地点选择到了三堡村附近,而当日晚上,刘学询果然去了王思锐那里,这也让李鸿章失望不已,不得不等天亮之后发出一道密折,让埋伏的部队继续向前,埋伏在南口附近。
告别宴上,李鸿章与刘学询二人相谈甚欢,天文地理,古往今来的事情畅言无阻,只不过李鸿章却将刘学询的一切都看在了眼里。
同样的,他也很清楚,王思锐最终并没有选择跟刘学询走到一起,否则的话,刘学询不应该有这幅失落的表情。
最终,刘学询醉的一塌糊涂,李鸿章命人将砒霜倒入酒碗之中,搅匀之后又强行灌了下去,随后又命人将剩余的砒霜倒入醒酒汤内,刘学询再次神志不清的喝下。
当天夜里,所有人不准靠近刘学询的房间,并且有二十多名士兵把守着。
据那些把守这房子的士兵回忆,当天夜晚,他们听到了房间里刘学询痛苦的声音,但因为李大人的命令,他们始终不敢进入,也不敢将门打开让刘学询出来。
当屋内不再有任何动静之后,大约过了一刻钟的时间,守卫的士兵这才推门而入。
原本躺在床上的刘学询,此刻已经滚落在了地面上,口吐白沫,脸色煞白,双眼睁的很大,死死的盯着门口的位置。
刘学询也知道了要致他于死地的便是李鸿章,只不过这一切都已经晚了。即便是知道了又能如何?
次日一早,刘学询身死的消息传开,李鸿章痛哭流涕。
最终,关于刘学询的死,李鸿章给出的答案是酒后误食耗子药,结果导致中毒死亡。
至于这个结论有没有人相信,这个已经不重要了,刘家的后人也不敢去质疑李鸿章。
PS:抱歉,俺以为俺做好了一切,结果才发现忘记了定时,刚刚才发现,真是巨汗啊。
感谢别哭我走,呼啸的南风和蓝黑战士L三位书友的打赏支持,另外,俺能很无耻的求下月票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