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多读点书


赵四娘原以为,在自个儿通过“内销转出口”成功地解决了穆涟的就业问题后,往后很长一段时间,赵三郎都不好意思再来麻烦自个儿了。然而,她实在是看轻了赵三郎脸皮的厚度。经过这几个月的磨练,赵三郎脸皮之厚和城墙有的一拼,没过两天,他就老实不客气地再度缠上了赵四娘。

被赵三郎强行拉进堂屋烤火的赵四娘表示:都说“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她躲过了初一,这会儿离十五还远着呢,不过才初三,就又来催命了,还让不让人活了!

“四娘,你快尝尝!这是前儿个刚蒸出来的年糕,切得薄薄的,放在炉火上一烤,可有多香!”赵三郎边说,边把一块刚烤好的年糕送到赵四娘嘴边。

那年糕在炭火的烘烤下两面泛出些许焦黄色,不断散发出新糯米特有的清香和白糖烧化后的焦香,两香缠绕,甚是诱人,就连尝遍各色美食的赵四娘也被吸引住了目光。

原来这种烤年糕正是赵四娘记忆中的美食之一。记得小时候,每年到了腊月外公家都会蒸年糕。等新蒸的年糕放在水缸里“养”上一两天后,赵四娘就会缠着外公,让他切几片下来给自个儿烤年糕吃。外公素来对她有求必应,唯有这年糕却不肯给她多吃,说是小孩子吃多了积食,每次最多就肯给她烤上薄薄的两片,害她永远感觉没吃够。等到她长大了,可以自己动手烤了,外公家却不再蒸年糕了,用来烤年糕的灶台也不见了,这道美食就只能封存在记忆深处了。

如今赵三郎歪打正着,把她惦记了许久的美味送到了嘴边,身为吃货的她哪里还能忍得住?下意识地伸手接过,一边吹气一边大嚼了起来。吃完一片还不够,又把炭炉上正烤着的另外两片给拿了过来。

“四娘,这种吃法是小源子告诉我的。怎么样?好吃吧!”赵三郎见赵四娘吞下了甜蜜的诱饵,便迫不及待地说起他的目的来:“可小源子他们至今还借宿在百味堂里,眼看天气越来越冷了,却连个自个儿的窝都没有。好生可怜。四娘,看在他们这么懂事儿的份上,你就再借我些钱吧!好歹得帮他们把房子给盖好了不是?”

果然!赵四娘就知道,天上不会掉馅儿饼下来,赵三郎这么献殷勤肯定是另有所图的。

赵四娘没理会自家大哥。很淡定地吃完了口中的美食,然后掏出手帕抹了抹嘴,接着又站起来拍了拍散落在衣服上的年糕渣滓。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赵四娘要在吃干抹净后抬腿就走时,她又坐了下来,没好气地说道:“我给你那二十两银子可不是让你盖房子去的,主要是用来做本钱的好伐?当然,考虑到这些孩子无家可归,是有必要给他们安排住宿。那就去租个小院子好了,要是觉得租房子麻烦,直接领他们去住现成的客栈也行啊!据我所知。五两银子就够他们在客栈的大通铺里住上个一年半载了。虽说大通铺肯定不如家里舒服,可比起他们原来住的那破窑绝对要强上百倍。他们怎么就不能住了,怎么就非要盖房子住呢?还为什么一定要盖成青砖瓦房呢?”

倒不是赵四娘忽然变得热心了起来,主动出手相助,而是她明白要是不帮赵三郎把难题解决,如今脸皮够厚的他就能一直缠着她不放。反正跑不掉,那就尽快解决了吧!

不过她同意帮忙解决问题,并不代表她就愿意做冤大头。那些不该出的钱,她还是一文都不想往外掏。涉及到钱,首先就得把赵三郎挖的那个“无底洞”给堵上。

话说自打赵四娘把那些孩子扔给了赵三郎后。就再也没主动过问过。可赵四娘嫌麻烦不去过问,不代表她就不知道赵三郎在怎么整。事实上,赵三郎折腾出的动静太大,她想不知道都不行。

原来赵三郎把孩子们从破窑里带出来后。就下定决心要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拿到赵四娘给他的二十两银子后,他先不去想做啥生意,而是寻思起该如何盖房子来了。

要在幽州盖房子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地基、材料和人工,哪一样的花费都是静海的双倍不止。赵三郎打听了一番后,这才发现手上的那些银子在卖完地基后就差不多了。而且那地基还不是在多好的地段,都是位于城北。

既然花钱也只能买到城北的地基,那索性把钱留下,直接蹭一块百味堂附近的地皮回来好了。因为百味堂所在的山头其地契上的名字写的是赵永忠,所以赵三郎知会了他爹一声后,就直接叫来泥瓦匠开工了。

由赵三郎设计监制的屋子,其结构类似于四合院。正门两侧各有两间倒座房,进了正门直接就是院子,正对着三间正房。正房的两侧是东西耳房,院子的东西两侧还各有两间厢房。

尽管赵三郎早已意识到手上资金不足,在设计房屋时已经尽量俭省,只捣鼓出一进来。可到了实际建设的时候,还停留在静海物价体系里的他没有意识到做预算的必要性,做什么都是凭着感觉来,觉得什么好就用什么,难免做出些不切实际的事情来。打个比方来说吧,明明钱袋子捉襟见肘,他还是要求用最好的青砖来盖房子。结果就是,房子才盖到一半儿呢,赵四娘给的二十两银子就花光了,这下连买砖的钱都没有了。

也亏了赵三郎有对无条件支持他的爹娘。在得知赵三郎钱不够用,赵四娘又不肯支援后,他们忙搬出了自个儿的小金库,往赵三郎那“无底洞”里投。只是,赵家生意的最大分红得等到年底,平时他俩虽然也能拿到月钱和部分分红,却极为有限。加上赵永忠还有一些私心,没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到最后,两个人只凑出了五十两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