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老骥伏枥
第三十三章老骥伏枥
先零羌是西羌当中最大也是最强的一支,早在西汉宣帝年间,先零羌就曾屡次侵犯大汉的边境,后来被赵充国多次打败,才消停了一些。东汉初年,先零羌乘着隗嚣叛汉,再次侵犯陇西、金城,又被马援击败。之后,先零羌先后在汉安帝时期和汉顺帝时期,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叛乱和入侵,每一次都历时十多年,烽火遍及凉州、并州、益州以及三辅地区,为了平定这两场羌乱,前者大汉花费了二百四十亿的军费,后者则花费了八十亿的军费,府库为之一空,百姓死伤惨重。
可以说,除了没有屈辱的和亲以外,西羌对大汉的所造成的损害,恐怕并不比当年的匈奴少上多少。
不过,先零羌虽然强盛,却也是汉朝打击的重点对象。两次大规模的羌乱,都是先零领头,那与大汉杠正面的重担,自然也就压在了先零的肩头上。经过这两次羌乱,大汉固然打得府库空虚,国力衰落,先零又岂能讨得了好去?
因此,这一次金城、陇西地区的诸羌部族发动叛乱,先零羌却没有第一时间参与进来。尽管其中的因素是多样的,但是,毫无疑问,之前被大汉打得太惨,还没有完全恢复过元气来,肯定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项因素。
然而,随着傅燮调走了安定、北地二郡的郡兵,先零羌的心思又禁不住活泛了起来。当听说傅燮已经被羌胡联军围困在了勇士后,先零诸部的首领一合计,觉得有机可乘,便果断起兵了。
先零羌不愧是西羌当中的大哥大,资深的“造反派”,他们一起兵,造成的声势,比起北宫玉、王国他们,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时间,北地全境陷落,安定、上郡告急。先零羌的兵锋,甚至一度深入到了右扶风境内——谁叫人家当年就曾经屡次寇掠三辅,对此熟门熟路呢?
而且,先零羌这一反,也带动了整个西羌的其他部族,之前还在观望当中,最多只是乘乱入境小规模掳掠几把的羌族部落,如今也纷纷加入了叛军的行列之中。
就在这一刻,整个凉州的局势,终于全完崩坏了。
大汉再也无法把凉州羌乱视为疥藓之疾,放手让凉州地方去自行平定了。派出大将领兵平叛,这已经成了朝堂上的共识,只不过,对于具体的人选,各方势力还在角逐当中,一时还没有定论。
朝野上下,大部分人都属意皇甫嵩。皇甫嵩不仅将略非凡,而且是凉州本地人氏,对凉州的地理人情极为熟悉,当然是平定羌乱的最佳人选。
更何况,皇甫氏一门久镇凉州,在羌胡各部当中,威信素著,由他领兵出征,可以起到先声夺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看到这个结果,朝堂之上,反对皇甫嵩领兵出征的人,也有不少。而且,他们的人数虽然只占少数,可是他们发出的声音的份量,却一点都不轻。
公然反对皇甫嵩领兵的人,自然是以段圭、蹇硕、董重为代表的“拥董派”。他们本想让董卓主持凉州的大局,藉着平定这次羌乱,把董卓培植成一枚重量级的砝码,来制衡亲刘照的卢植、朱儁等人。若是换了皇甫嵩去凉州平定羌乱,那所有的功绩,肯定会被皇甫嵩占去大头,董卓最多是沾点光罢了,哪能达到他们心中的预期值呢?
这一派人当中,有得势的常侍、黄门,也有位列九卿的外戚大臣,背后更有一位董太后撑腰,其话语的份量,自然不可小觑,更何况,他们还打着刘宏的旗号呢。
虽然不可能公开反对,但是,暗地里最不愿意见到皇甫嵩领兵平叛的人,肯定是皇帝刘宏。猜忌功臣,大概是皇帝的通病,这是皇权统治下的痼疾,没有哪个皇帝可以避免,无非是处理手段是否高妙的区别罢了。
皇甫嵩如今已经是车骑将军,这是一般武将所能担任的最高武职了。其上的大将军、骠骑将军两职,传统上只会授予外戚,一般的大臣,最多在死后被追赠骠骑将军而已。
因此,皇甫嵩的职务,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极点,基本上没有了上升的空间。若想再往上升职的话,除非是转任三公,否则,朝廷就要面临对皇甫嵩“赏无可赏”的尴尬局面了。
可若是转任三公的话,以皇甫嵩的功绩和威望,他这个三公也未免显得太强势了一点。在东汉,三公本身就是用来当“摆设”的,随时可以罢免、替换。但是,再怎么是“摆设”,也不能否认,三公地位尊贵,而且手中依然保留着相当的权力,若是换了一个强势的人担任,这些权力依然可以发挥出巨大的威力来。
而今,三公当中,已经有了一位功高盖世的卢植,自他担任司空以来,三公的职权在无形当中,已经变得名副其实了不少,不再是单纯的摆设了。之所以会如此,除了卢植本人有责任心,不愿意尸位素餐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卢植有足够的威望,可以把三公原本被虚化的权力,重新变成实权。
有了一位卢植已经了不得了,若是再加上皇甫嵩的话,刘宏还能过得快意吗?
这些话,刘宏当然不能公开说,但是,作为传声筒的诸常侍,却可以半遮半掩的替刘宏说,甚至,朝中的大臣,包括皇甫嵩自己,也很清楚刘宏的顾虑,只是大家不把话挑明了说罢了。
但是,毫无疑问,既然刘宏打心眼里不愿意,那皇甫嵩领兵出战的可能性,就变得极低了。
除了刘宏外,另一个不大乐意看到皇甫嵩领兵的人,却是何进。虽说,只要何皇后的地位不变,他这个国舅就不可能失去大将军的位子,而没有外戚身份的皇甫嵩,功劳再怎么大,也不能将他取而代之。
但是,身为大汉的“全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何进当然不愿意看到有人的功劳和声望,完全盖过了自己。甚至,看到皇甫嵩等人在平定黄巾之乱的过程中,各个立下了盖世功勋,只能固守河南的何进,心里也是羡慕不已。一想起汉章帝时期的大将军窦宪,曾经亲自领兵,出塞大破北匈奴,勒石燕然而还,威震四海,何进也不由得产生了亲自领兵平定凉州羌乱的想法。
当然,在刘宏的心目当中,比起皇甫嵩,他更不愿意看到何进立功。何进身为外戚兼大将军,对皇权的威胁,本身就比其他人要大很多。幸好,何进是因为他外戚的身份,才得以担任大将军的,在军中基本没有什么威信,因此,即便他有心发动政变,也无法真正掌控住军队。
可是,若是让何进带兵作战,立下了不世之功,那他在军中的威信,也就建立起来了,到时候振臂一呼,从者如云,还让刘宏这个宅在深宫的皇帝怎么玩?
因此,何进想亲自领兵的提案,在刘宏那里,是绝对通不过的。但是,这并不妨碍眼下何进到处活动,为自己造势,顺带给皇甫嵩下下绊子。
而段圭、蹇硕那边,由于董卓在凉州“败绩”,即便他们想继续推举董卓来统兵,也显然无法在朝议当中通过,因此,他们必须再挑出一个人选来,与皇甫嵩一争高下。
可是,段圭和蹇硕等人,想破了脑袋,短时间里也挑不出一个既可以与皇甫嵩抗衡,又属于自己一派的人选来。正当他们发愁时,居然有人毛遂自荐,自己找上门来了。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当朝司空张温。
原来,张温虽是儒生,却好武事,平日里对兵法、军略,也略有所知,并非皓首穷经之辈。既然好武事,张温自然不甘寂寞,也想带兵出征,建功立业,一遂平生之愿。
况且,有卢植这个活生生的例子,张温就更不愿意让其专美于前了。
然而,卢植当初能被公卿一致推举,带兵讨伐黄巾,是因为他之前曾经平定过九江蛮族的叛乱,军事才能已经崭露头角。可张温却从来没有带过兵打过仗,又如何能说服满朝公卿,取得天子的信任?
所以,张温只能再次“不走寻常路”,转而找上了段圭、蹇硕。
张温虽不曾公然阿附阉党,但是,他也从没有在公开场合与诸常侍起过冲突,并且,段圭等人都知道,张温曾主动找上程夫人,买下了司空一职,这就足以说明,张温并非不知变通之人,为了名爵禄位,他从不惮于使用非常手段。这样的人,只要善加拉拢,说不定真的可以引为外援。
双方一拍即合,在得到了张温的一些许诺之后,段圭等人便转而推举张温领兵出战。
只不过,张温身为司空,是无法在外领兵的,大汉也没有三公领兵出征的先例。这自然是皇帝控制相权的一种方式,按照汉朝的制度,如果有三公领兵的话,那么在其入觐天子的时候,是要被虎贲执戟叉住脖子,押到天子面前的。这种待遇,与三公平日里觐见天子时,天子需要亲自起身回礼的情形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这样做,无非是给领兵出征的三公一个下马威,让他对皇权生出敬畏之心而已。当然,即便有了这么严苛的制度,皇帝依然不会轻易让三公领兵的。因此,张温想以司空的身份,领兵平定凉州羌乱,是很难行得通的。
张温当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他的对策是,先罢去自己司空的职务,然后转任为将军,领兵出征。张温这个主意,不可谓不妙,只要他能在凉州建立功勋,得胜回朝之日,还怕朝廷不重新拜他为三公吗?说不定,一步登天,直接成为太尉,都是有可能的。
一时间,朝堂上乱成了一片。有推举大将军何进的,有推举车骑将军皇甫嵩的,有推举司空张温的,有推举左将军朱儁的,甚至,也不知道是不是刘照捣得鬼,见有人推举张温,一些大臣便也推举起卢植来。
面对这种局面,刘宏也很是头痛。私下里,他也曾询问过刘照的意见。刘照当然是力挺皇甫嵩了,要论对凉州的熟悉程度,满朝文武,无人能出其右,就算是卢植、朱儁,也未见得能比皇甫嵩做得更好。
然而,刘照的力挺,并不能消除刘宏对皇甫嵩的猜忌,因此,刘宏便把刘照的建议,当成了耳边风,自动给忽略掉了,甚至,他还很为刘照“驭人”的水平担了不少的心。
其实,刘照哪会不懂这一点?只不过,有了对历史的先知优势,刘照很清楚皇甫嵩的品性和操守。平定黄巾之乱后,皇甫嵩威震天下,手握重兵,可他却没有听从阎忠叛汉自立的建议;董卓入京秉政后,皇甫嵩将兵三万屯驻在扶风,盖勋密约他一同起兵,讨伐董卓,掾属梁衍也劝他答应,可是,仅仅因为董卓假借皇帝的名义行事,皇甫嵩便拒绝了两人的建议,放弃兵权,接下了朝廷征辟他为城门校尉的诏令。
这样一个人,还用得着担心他讨平凉州羌乱后,会功高盖主,难以驾驭吗?要知道,在本时空当中,皇甫嵩讨伐黄巾的一半功劳,已经被卢植给分走了,因此,即便皇甫嵩在凉州立下大功,也不过是与原本历史上,讨平黄巾之后相等罢了。
刘照眼下最担心的,反倒是鲍炜等人的安危。眼下,凉州大半的郡县沦入敌手,陇西、汉阳两郡,危如累卵,时刻都有可能遭受敌人的大举围攻。派去凉州的几位门下,阎亮已经遭遇不幸,生死未卜,下落不明,其余的人,会不会步阎亮的后尘,也很难说。况且,根据鲍炜的回报,三国名将之一的庞德,也被挖掘了出来,现在就在鲍炜的部下。万一连庞德也被坑了,那刘照可就要更加心痛了。
这天,刘照从大将军府出来,正要回宫,走到半路上,突然有人从街边冲了出来,拦在了刘照的车驾前面。随行的卫士见状,纷纷拔刀围了过去,参乘的典韦,更是不动声色的挡在了刘照面前。
刘照虽然满心疑问,但却并不惊慌。且不说自己身边有典韦这样的猛人,以及史阿、岳卓等高手护卫,就说拦路之人吧,若是他真有心刺杀的话,就该从路边直奔自己的车驾而来,哪有在队列前方阻拦的道理?莫非对方觉得他勇赛吕布,力压典韦,可以从队列前方,一路砍杀到自己的车驾前?
这当然不可能。对此,刘照的第一反应,是有人拦路鸣冤告状来了,电视里不都是这种桥段么?想到有机会做一次“刘青天”,刘照的心里,还是有一点小激动的。
谁知,拦路的人却高声喊道:“臣夏育,拜见弘农王殿下,还望殿下不吝赐见!”
夏育?不就是前些日子积极奔走,谋求护羌校尉的人么?他来见自己,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难道跑官跑到自己头上来了?
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虽然经历了这么几年的锻炼,刘照在人情世故方面,已经圆滑得多了。但是,偶尔,他也会故态复萌,恢复原有的书呆气。一想到夏育阿附阉党的劣行,刘照登时厌恶起来,下令车队继续前行。
卫士们将夏育驱逐到了一旁,车驾继续前行。然而,就在刘照的马车经过夏育身旁时,夏育居然从地上猛地窜了起来,直扑向刘照的车驾。
车驾两旁的卫士,一时间竟然没能反应过来,等他们回过神来的时候,夏育已经扑到了刘照的马车边上。大失颜面的卫士们,纷纷挥舞着短棍,向夏育砸了下去。
卫士手中的短棍,本是充当仪仗的东西,“执金吾”一词中,所谓的“金吾”,就是指两头涂了金漆的棍棒。虽然卫士们对夏育极为恼怒,但是他们也知道,在洛阳闹市当中,轻易还是别动刀剑为好。何况,夏育方才口中称臣,足见也是有身份的人,那就更不能随便斩杀了。
饶是如此,五六根短棍落在夏育的身上,还是把他打了个趔趄。夏育身体向前一仆,登时倒在了地上。
夏育倒地后,却乘势一把拽住了马车的车轮。车轮前滚,夏育也在地上,被向前拖出了好几步,但是他却不肯松手,口中依然喊叫着:“臣夏育,恳请弘农王殿下开恩赐见!恳请弘农王殿下开恩赐见呐!”
刘照听到夏育凄惨的声调,心中不忍,便示意卫士将夏育带过来。当夏育出现在刘照的面前时,刘照也禁不住愣了。
对方竟是一名头发已经花白,满脸风霜之色的老者。他身上的衣服已经被扯破了好几处,浑身沾满了尘土,就连脸上,也有好几处擦伤的痕迹。
刘照不由得想起了夏育的身份,无论如何,眼前这位老者,也是曾经为大汉浴血奋战,安定边疆的军人啊!仅凭这一点,难道自己就不该给这位老者一点他所应得的尊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