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祸乱天下郭奉孝?

第九十七章祸乱天下郭奉孝?

荀彧对郭嘉的评价,不可谓不高,何况,此时的郭嘉,不过是一名十四岁的少年,若是被外人听到了这个评价,肯定要吃惊和质疑。但是对于刘照这个穿越者而言,他自然并不会因此而大惊小怪,他心里纳闷的,依然是为何荀彧对郭嘉的评价如此之高,却迟迟不肯将郭嘉介绍出来。

因此,刘照听了荀彧的话之后,并没有做出什么特别的表情和表示,只是静静的等待荀彧的下文。

仿佛是猜到了刘照的心思,荀彧微微苦笑一声后,接着道:“臣之所以一直迟疑着,没将郭嘉推荐给殿下,乃是因为郭嘉此人,就像是一把锋锐无比的利剑一般,一旦驾驭不好,便会伤到人主自身。”

此话一出,刘照才真的震惊了,后世对郭嘉的评价,基本上都是正面的,除了在郭嘉的个人作风方面有一些诟病外,无一不是肯定他对曹魏政权崛起所作的贡献。

可是,在荀彧眼里,他满口盛赞的郭嘉,竟然如此危险?

“世人只知,阳翟郭氏,以精研律法而出名。然而,颍川乃韩国故地,申、韩之遗风尚存,法家学说十分盛行。法家之道有三,曰法、术、势,律法之学即出自于‘法’。然而,自韩非兼容并顾,集法家于大成以来,法、术、势这三门学问,便已经合而为一了,郭氏传家之学,又岂徒律法而已?”说到这里,荀彧也是悠悠的叹了口气。

“不过,自我高祖皇帝斩蛇起义,推翻强秦以来,先是以黄老学说治国,之后更有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此,颍川的各个世家阀族,这才逐渐摒弃了法家学说,转而以儒经传家,即便是依然研习法家的家族,也渐渐偏重于律法一道,而绝口不谈术与势。只不过,一地的民风与学风,又岂是那么容易改变的。颍川的民风,是出了名的‘好文法、喜争讼’,而颍川的学风,又是典型的‘法兴儒弱’,因此,才有了颍川‘多智谋之士’的名声。”

“孔子曾经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若是天下之人,都像颍川这样,‘好文法、喜争讼’又‘多智谋’的话,那天下大乱的日子,也就不远了。从这点来说,汉武帝罢黜百家,却唯独推崇儒术,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郭公则,他腹中若是能少学些权谋之术,就算是心胸略微窄些,也不至于酿出大的祸患来。”

“然而,郭公则腹中的那一点权谋,若是跟郭嘉相比,简直就如萤虫与皓月争辉耳。郭嘉年纪虽小,但是天生聪慧,读书过目不忘,举一反三。若他仅仅生得聪明也就罢了,偏偏,他却把所有的天资,都用在了法家与兵家的学问上,就连道家之言,都有所涉猎,却唯独不怎么看重儒学。”

“这样的人,虽说是天纵奇才,如果用得恰当,便可以扶助人主鼎定乾坤,若是用得不当,则祸乱天下者,必此人也!”

“文若!你这些话,毋乃太过?”刘照一时间被荀彧的言词给吓到了,这说的,还是郭嘉吗?

荀彧摇摇头,道:“臣所言,并无夸大之处。其实,若仅论筹谋画策,运筹帷幄的本领,臣与公达,皆不输于郭嘉。可是若论见微知著,察见渊鱼,洞悉人心,揣摩人意,臣等皆不如郭嘉。而郭嘉的危险之处,正在于此。”

刘照闻言,愕然之余,经过一番思索后,竟也渐渐觉得荀彧所言,正与历史相合。

在后世,郭嘉的智谋水平到底如何,争议颇大。喜欢他的,认为他可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相提并论,而当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光环,被后人逐渐破除之后,郭嘉在人们心中,更是俨然位居三国智士之冠。

而对郭嘉并不狂热追捧的人,则认为,郭嘉在曹操阵营当中,也就是一般的谋士,其贡献远不如二荀那么大。

这种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事实上,翻开《三国志》,前前后后对应着看,大家就会发现,曹操阵营的每次重要决策,几位主要的谋士,基本全都发表了看法,而且看法也基本大同小异。换而言之,郭嘉出过的主意,荀彧、荀攸乃至程昱等人,也全都说过,整个决策过程,算是“集体讨论”,而非郭嘉一人的功劳。

可是,这却不能解释,为何曹操对郭嘉那么看重,那么倚重,那么的赞不绝口。当初,曹操一见郭嘉,就说出了:“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的话语,这么高的评价,除了曹操对荀彧说过“吾之子房也”,再无第二人有此殊荣。

之后,曹操对郭嘉的评价,还有“唯奉孝为能知孤意”、“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等等,甚至在赤壁之战失败后,还有“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的感叹。

这就矛盾了,一方面,郭嘉所出的主意,其他的谋臣也都说过,另一方面,曹操却好像觉得唯独郭嘉出的主意,最合他心思一般,这又是为什么呢?

就说赤壁之战后的那一句话吧,如果郭嘉真的活到了赤壁之战,曹操就一定不会遭受失败吗?难道只有郭嘉有那个见识,可以避免曹操的失败?

其实不然,在赤壁之战的过程中,有人早早的料到了孙刘会结成联盟,这个人是程昱,曹操得荆望吴,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便顺江东下,讨伐孙权,也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这个人是贾诩。也就是说,在赤壁之战的过程中,曹操一方的谋士,并没有突然集体犯傻,或者全部失语,而是尽了责任的。

那曹操为何还要感叹郭嘉已死呢?难道真是想借郭嘉来羞辱或者鞭策其他的谋士吗?不然,至少以曹操的领导水平,还不至于如此。

结合荀彧所说的一番话,刘照终于解开了自己心中的这个谜团。其实,曹操一直所看重、所倚重的,并不单单是郭嘉出谋划策的能力,而是他“洞悉人心”、“揣摩人意”的本领。

有了这个本领,郭嘉就能很准确的把握住敌人的心思,进而大胆的预判敌人的动作。比如,官渡之战前,刘备借拦截袁术之机,袭取了徐州,重新自立门户,曹操本想讨伐刘备,却怕袁绍乘机南下,正在迟疑间,郭嘉分析道:“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此存亡之机,不可失也。”于是,曹操果断进攻徐州,打败了刘备,收降了关羽,而袁绍,却因为小儿子有病,不肯出兵,最终措施良机。

而在官渡之战期间,袁曹相持的时候,曹操这边,很害怕孙策乘机袭击许都。但是郭嘉却说:“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事情也果如郭嘉所料。

其余诸如“遗计定辽东”之类的故事,就不必再一一赘述了。总之,郭嘉对于敌人,总能料敌先机,甚至有“大预言术”的神棍光环。

而有了这个本领,郭嘉对于自己主上的心理揣摩,也同样把握的很准。

事实上,这个本领,算是谋士们的基础职业技能。揣摩一词,最早就是用在谋士们的老前辈,战国时代的纵横家身上的。想要让君主采纳自己的意见,就必须揣摩清楚君主的想法。当初,商鞅见秦孝公,前两次,分别用帝道和王道之术,来游说秦孝公,结果秦孝公听得直打瞌睡,一点兴趣都没有,第三次,商鞅换了霸道之术,但是,虽然得到了秦孝公的肯定,却没被秦孝公采纳,第四次,商鞅一上来,直接说富国强兵之术,秦孝公一听,立刻膝行至商鞅身边,听得津津有味,最终破格启用了商鞅。

而在汉末,就要不要拥立汉家天子一事,曹操与袁绍的谋士,也分别有两种很有意思的说法。

曹操这边,是毛玠说的,叫做:“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而袁绍那边,则是由沮授和田丰说的,分别叫做:“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挟天子以令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

后人在替曹操翻案时,往往就此顺带讥嘲一下袁绍一方的谋士,格调不高。其实,毛玠固然是有名的清廉正直之士,沮授和田丰也同样享有忠义之名,他们的格调,岂会真的那么低?

事实上,格调比较低的,反倒是他们的主公袁绍。袁绍自恃出身高贵,一直不把汉室朝廷放在眼里,如今,好不容易有了裂土割据,发号施令的机会,他又怎么肯把皇帝请到身边来,给自己背一个包袱?而正是看出了袁绍这种轻视汉廷的心态,所以他的谋士,才会一口一个“挟天子”,而非“奉天子”了。

不过,虽说揣摩上意,乃是谋士的基本职业技能,但是技能水平,各自有高有低,而郭嘉,则是其中的佼佼者。曹操所谓的“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就反应了这一点。而他在赤壁之战后对郭嘉的感怀,也并不是说其他谋士出不了主意,而是其他谋士,没法把握曹操的心思,把话说得最为恰当、最合曹操的想法。因此,越是谋士们事实上已经尽了责,越是曹操后悔自己没有听从谋士们的意见,曹操便越是要感怀“为能知孤意”的郭嘉。

只不过,揣摩上意,虽然是臣子必备的技能,却也是君主最为忌惮和痛恨的地方。

关于这一点,其实韩非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韩非子》中《主道》一篇有云:“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意思就是“君主不要表现出自己的*,如果君主表现出自己的*,那么臣下就会粉饰自己的言行来迎合君主;君主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意愿,君主如果表露出自己的意愿,那么臣下将会表现出特异的才能。”

因此,君王往往会采用权术乃至诈术和骗术,来驾驭臣子,免得臣子掌握到自己的喜好和弱点,并籍此欺瞒甚至是控制君王。

可是这个郭嘉,却是一个“心理学”的高手,十分擅长洞悉人心,揣摩人意,每个人在他面前,就仿佛是在面对美剧《犯罪心理》当中的侧写师一般,整个人的心思,都无所遁形。这样的臣下,实在令人不寒而栗。

看到刘照的眉头拧成了一团,神态也不复方才那么潇洒从容,荀彧也暗暗后悔自己有些失言了。他对郭嘉,不但没有什么恶意,相反,还很欣赏他的才华。方才的那些话语,不过是他害怕刘照驾驭不住郭嘉,所以提早给刘照敲个警钟罢了。现在看刘照如此作态,他又害怕刘照会从此忌惮、疏远郭嘉,赶忙出言补救,道:

“殿下勿优,郭嘉虽然少读儒经,对忠君一道,看得不是那么重——这正是臣最担心的地方。可是,他也绝非薄情寡义之人,相反,对于朋友至交,他可谓是剖肝沥胆,刎颈相交,颇有侠义之气。”

刘照闻言,恍然大悟。难怪曹操后来写信给荀彧,追忆起郭嘉的时候,曾经说:“南方多疫病,郭奉孝常常对我说,如果他去了南方,肯定没法活着回来。可是,每次与我商讨天下大计,奉孝却又说应当先平定荆州。这是奉孝舍弃性命来帮我平定天下啊!作为下属,心意达到了这个地步,又怎能令人忘怀?”

可见,在郭嘉的心目当中,曹操不仅仅是他的主公,也算是他的至交好友,因此,郭嘉才没有生出异心,而是把全副身心,都投入到了为曹操出谋划策,平定天下的事业当中。

这也难怪,曹操不仅是一个极富个人魅力的英雄之士,更难得的是,他与郭嘉,性格也很相近,都属于那种不拘小节,放荡不羁的性情中人。如此一来,两人既是主臣,又是知己,郭嘉自然会为曹操死心塌地的卖命了。

当然,曹操本身也是一位兼资文武,精通法家、兵家学说的智士,这就让他既与郭嘉志趣相投,有共同话语,又有足够的能力和器量,来掌控郭嘉,为己所用。

而年幼的刘照,虽然也有聪慧之名,但是,荀彧一眼就看出来了,以刘照目前的才具,尚不具备驾驭郭嘉的能力。因此,荀彧才不惜自作小人,在背后说了郭嘉的“坏话”,给刘照提醒。

咂摸出荀彧的言下之意后,刘照一边自嘲的一笑——果然,“审于量主”的郭嘉,没那么好收伏;一边又对荀彧的一片至诚之心,感到宽慰和感激。

“文若,多谢你坦诚相待,跟我说了这么多。文若乃是谦谦君子,在背后如此说自己的朋友,恐怕有违文若的本心罢?可是,为了我,文若宁可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事人之心至此,怎能不叫人感叹!”刘照诚心的向荀彧致谢道。

“不敢,臣闻‘事亲莫大于孝,事君莫大于忠’,臣如今既然已经决意要辅佐殿下,自然要尽到人臣的责任,不敢对殿下有所隐瞒。”荀彧逊谢道。

“那以文若之见,这郭嘉,我到底是用得还是用不得?”刘照笑问道。

“这……”荀彧一时迟疑难言,但他的意思,分明就是说,能不能用,那可要看殿下你的才具,最终能成长到什么地步了。

“哈哈。”刘照看到荀彧为难的样子,反倒一笑,道:“文若的意思,我明白了。你说过,郭嘉乃是一柄锋芒毕露的宝剑,稍有不慎,便容易伤到自己。甚至,若是这柄宝剑落到了敌人手中,那就更是太阿倒持,自受其害了。所以,能不能用,就看我自身的才具和器量,能不能像剑鞘一样,将郭嘉这柄宝剑,安安稳稳的收纳其中。又或者像一名技艺高超的剑客一样,达到剑随身走,随心所欲的境界,方能驾驭住这柄绝世宝剑?”

“殿下聪慧,臣心甚慰。”见刘照已经明白了自己的想法,荀彧心中颇为安慰,小小年纪,能有这份见识,已经算是不易,如果日后好好培养的话,说不定,他真会有驾驭郭嘉的才具和器量罢?

荀彧的居所,刘照早就替他安排好了,同样是在步广里,这里不仅距离芳林园比较近,也与司空府同处于皇宫东侧,往来十分方便。

从此,只要荀彧一有空闲,刘照便会召他入宫,一起讨论经史典籍,评议时政。对于荀彧,刘照可不敢以“师兄”或者“臣属”待之,相反,他是以贵宾之礼,来敬事荀彧的。平时,除了称荀彧的表字外,有时甚至还会以“先生”相称,算是优容之至了。

而府中的属臣,如二卢、二王兄弟等人,最初对荀彧也是颇有竞争之心,不服之意,但是,在见识了荀彧的一身才学之后,他们便也心服口服了。同时,他们也终于明白了,刘照对于荀彧,为何会如此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