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丹哥说货币
赵拓见到李丹非常高兴,但作为君主在众人面前不好表现太多。会议开始,首辅韩谓先提到陕西钞币情势混乱,已经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
陕西这地方先后归属四朝,中间还有西夏和吐蕃来来去去,两百多年来政权更迭的结果就是不断有新制度、新法令和新货币。
弄得百姓有段时间干脆回到以物换物的时代,地区工商业受到极大影响,本朝初年简直可以用凋敝来形容。
近二十年里,战争基本都在山西、河北和辽东进行,陕西获得了稍许安宁。
加上仁宗末年青海羌人在吐蕃打击下不得不内附,朝廷在西宁建立了海西都护府,有了这个屏障关中地区终于稳定下来。
最近乌拉和辉发两部内附,瀚海都护府成立,叶儿羌也老实下来,因此京兆地区的商人们开始蠢蠢欲动。
但他们很快发现面临一个严重问题:陕甘现在通行着十七种纸钞,混用着七个朝代的铜钱,简直是钞币问题集大成者!
原来商业沉寂矛盾不突出,现在则是不解决的话里面货物出不去、外面的也进不来!
比如来自商京的买卖人就绝对不会收什么西夏的纸钞,那上面的字他都认不得,收了除去当古董以外毫无用处!
另一个严重现象是在陕西的纸钞存量严重超过居民手中持有的贵金属量,即使一张北宋真宗年间发行的会子,一贯钱也只能兑换七百三十钱而已!
这个价格不是全国最低,恐怕也是唯二的了。
听着这些情况赵拓眉头紧皱,但是他看向李丹时,却从对方目光中看到了自信的笑意。“难道李三郎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问题?
是了,他一定想趁机在那边试行新钞法和银校不过朕要是过早表现出来对他的支持,恐怕适得其反!”赵拓想到这里,先示意夏舒给自己重新上了茶水,然后问韩谓:
“爱卿以为陕甘的情况十分严重?不过朕倒是很关注东南,钞币的问题难道不是江南喊得最早、也最响的吗?”
皇帝这么一,谢敏洪马上点头。
但他没吱声,江南系自从二杨下台就一蹶不振,加上几次重大案件都与江南有关,所以他保持着矜持,尽量不出头、不显山露水,以免遭到皇帝的打击。
不过今陛下忽然提到江南,这让他意外之中有几分欣喜。莫非风向在变?
“陛下明鉴,钞币矛盾确是江南先提的。”韩谓似乎早预料到皇帝会这么,微笑着回答:
“不过臣以为克尔各也必汗授首,漠南四部臣服,乌拉和辉发两部属地已经建立了七郡,彦烈汗掌权之后积极推行亲汉政策。
这些变化使叶儿羌局促不安,正可遣使招其内附。如叶儿羌臣服,通往亦力伯里的道路可以打开,陛下恢复大唐西域都护府的日子也就不远了。此乃百年不遇赐良机呀!”
“哦!”赵拓点头:“卿是想,通往西域的起点是陕甘、是京兆、是西安府,对吗?所以为了西域,应该实行先西、后东之策?”
“吾皇圣明!”
“嗯,以后回话要直奔重点,不要兜这样一个大圈子!”
“臣惶恐,今后一定注意。”
赵拓略微沉吟:“先西后东,这是内阁锁定的战略,还是卿自己的意见呢?”
“呃,臣与内阁及六部诸尚书皆有交流,大家多数赞同此议。”
“那还是有不同意见?”皇帝微笑示意他先落座,然后扫视全场:“朕想听听,有哪位持不同见解?”
“臣有不同意见!”谢敏洪忍不住举手,在得到许可后起身,先行礼,然后:“陛下,臣出身江南,对南方士民的呼声有切身体会,因此希望在陛下御前代他们发言。”
“好,朕就想听听来自南方的意见,卿可大胆直言!”赵拓居然鼓励了一句,在场几个荆湖、川蜀和陕甘籍贯的官员脸上闪过惊讶神色。
谢敏洪得到鼓励,稍稍想了下,道:“南方患钞币混乱久矣!自南宋末以来就不曾有过治理。臣不是陕甘情况应该放纵不管,但先东南再西北才是正确的。
理由有三:首先东南是国家税赋根本、繁华之地,但是钞币混乱,民间流行钞而民皆藏金银铜等贵金属,致使用币金属短缺。
如果钞乱得到治理,让民间藏金获得释放,那么贵金属短缺情况缓解,流通改善,这于国是莫大有益之事。
其次,贵金属释放到市面可以加速生产和贸易,使江南繁华更上层楼,同时能够繁殖出的剩余人口有更多从业、务工的机会,减少流民,防止动乱发生。
再次,江南海贸发达,而今海贸多依赖贵金属,钞多币少妨碍海贸发展。
臣见福建发来的奏报今年造船业新造海船数量仅增加了一成,这里固然有上次台风毁坏船只,打击了海贸商人积极性的原因,同时金属货币太少无法顺利交易也是个原因。
海上如今有半数依赖物物交换,但这里面的亏损实在太大,商人偶一为之尚可,长期坚持却难。
臣揣度,户部收到的去年舶司钞关税收很可能是下降的,不知对也不对?”
“户部,你来下,”皇帝点名,郑寿急忙站了起来:“市舶司有无去年海贸钞关的数字?另外从户部来看,你现在缺金属货币为多少?”
“臣有数字,陛下稍候。”郑寿急忙从自己顺袋中摸出个册子,打开用铅笔夹着的那页看了看,高声回答:
“陛下,钞关报来的海贸征税情况,约比去年低了三厘。至于金属货币,户部缺额为铜壹百壹十壹万七千斤!”下面顿时一阵骚动。
但是工部的几位官员却没参与也没吭声。去年全国产铜一百七十万斤,六成都铸造新式火炮和火铳用了,所以哪里有那么多铜用来铸钱?
赵拓自己也明白铜不够用的主要原因,他正在推行的新军整编需要用到大量的铜,比如车辆构件、火炮和火铳等。
每个新军师拥有一百门四匹马拉的千斤炮,也就是改良后的大将军铳,要不是李丹让他腰包鼓鼓,可真是装备不起。想到这里他不禁微笑了下。
“卿果然是老户部,数字都很清楚。”他夸了郑寿一句,然后又问:“那么卿可有解决钱荒之策?”
“这……,”郑寿卡住了:“臣擅理财,工矿之事怕是还得问工部。”他把球踢了出去。但是工部三大员:刘方品、扬症苏潭都不敢接,又踢给了内阁。
皇帝终于烦了:“这样吧,朕换个问法:哪位爱卿可以解下江南钱荒钞贱的原因和解决之策呢?”
“陛下,李泽东在辽宁实行新钞法和银行法,听颇有效果。不如请他谈谈?”韩谓看到郑寿翕动的嘴唇,突然恍然大悟,立即向皇帝建议。赵拓欣然准奏。
李丹起身先向大家介绍了辽宁推行新钞和建立银行的情况,以及当下新钞流通、使用的情况。然后他向皇帝拱手道:
“虽然在辽宁有成绩,但臣以为此法目前还不可向东南推广。至少东南的经贸发达程度、人口密度,都不是辽宁所能比的。”
“噢?”皇帝看看一众尴尬的官员:“卿觉得在辽宁都能成功的事情,不能在东南再来一遍么?”
“陛下明鉴,辽宁实施新钞与银行法,背景是辽宁地广人稀只有数十万人口,没有大量的海外贸易,内部钱钞用度都很少。
经济、财务原本都是军镇了算,军事优先。只要能巩固国防,民众需求和经贸活动维持在最低限即可。所以不妨将它视为一张白纸,要怎么描画都方便。
但是东南绝对不是这样,其体量、人口、行业的多样性远不是辽宁可比,相对来要复杂得多。所以臣,辽宁的经验不能拿来生搬硬套用在东南,只能起到借鉴作用。”
李丹完看看会场众人:“其实,刚才谢大人只讲了东南重钱轻钞的表象,却没有谈到产生这矛盾的根本原因。”
“卿以为是什么原因?”皇帝马上追问。
前世明朝初年东南也有重钱轻钞的问题,那是因为官府的管理不善,使纸钞信用降低而受到抵制。
本朝情况略有不同,商贾出身的赵氏太祖皇帝对纸钞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农民出身的明太祖,并且未如他那样对江淮大商人集团进行过度打压和贬低。
太祖和太宗两朝采取的,是相对温和的严格商税和钞关制度、以巡检司打击走私,严格契税、票税的法律化等手段,激励合法经营,严厉打击不法商人。
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由于历史的局限,他们都未认清货币的作用和本质。
“货币可以用来交换货物,因为它自身存在价值,因此用于等值交换。不管这货币是金、银、铜,或者贝壳、象牙还是纸张,它一定是稀缺的、人人希望拥樱”
李丹告诉大家:“如果作为货币的物质,其自身本来的价值不足以代表某种稀缺性,那么就需要官府、皇家用自己的信誉作为担保。”
他着举起一张辽币:“这张辽币面值是一角,换算成内地纸钞价值是五十文。但这张纸凭什么值这么多?
不仅仅由于它的水印、印花和特殊用纸,而且因为官府担保的缘故。你们看,这上边有皇家辽宁第一银行和‘辽宁布政使司特许发携的字样。
所以辽宁布政使司便要尽力维护自己的信誉,让这纸钞的使用者继续认为它拥有五十文的价值。
在市场上,一只羊价值五十文,购买者可以用这张钞票交给羊的主人,从他手里接过那只自己相中的羊。”
李丹完举起一张江南税局印发的五十文钞:“这也是五十文,但是据在江南它可买不了一头羊,如果在湖州只能买到一只羊腿而已。”众人发出轻笑。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卖家只认为它有三十文的价值!”李丹放下纸钞:“发生这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管理不善。
和陕甘相同,江南市场上也存在许多旧钞、昏烂钞的使用,虽然可能比西边稍好,但确实存在。
现有管理制度里没有规定由哪个机构负责倒钞,所以造成民间不爱收,收了怕受损失。民间都不敢用,更何况海贸?
再有,各省都有印钞的宝钞分司,印出来五花八门,质地、颜色、墨色都不统一,哪个真、哪个假百姓无法分辨,使得它的信用受损,也是大家不爱用钞的原因之一。
最后,钞面额设置不合理。大家都只印大面额的,像这种十文、五十、百文才是民间常用,但要找这样的面额钞实在不容易,一贯以上倒是常见。
大面额利于商业活动,面额利于百姓生活常用。钞面金额设计应该两者兼顾,否则就会失去部分使用者的拥趸。
对啦,票面的单位各色各样也是问题,有贯、两、枚、文、钱等等,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以上都是影响纸钞使用的因素,不是钞本身有问题,而是设计它的人犯了错误,不是大家不想用钞,而是与钞相关的制度、措施不健全,官员的认识偏颇甚至肤浅导致了这些问题。
这些问题不难解决,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李丹了半个多时辰,让所有人先在头脑中有了对货币的新的认识,然后告诉大家:“鉴于钞币矛盾的广泛性,我支持对目前的货币进行改良。
但反对照搬照抄,也不希望一道旨意明全国就照做。任何成功的改革,背后必然是大量的调查和准备。
同时应该以一、两个省份作为特区,开展先导性的实验,获得经验并及时总结后在扩大到全国。
同时这个准备、实验的时间内也是全国推广新币制的准备期,我们可以用来研究更好的纸张和印刷、防伪技术,为全国推广打下基础。”他略微沉吟后提议:
“下官建议,南北各选一省试校下官以为北方可以选陕西,南方不妨选海贸的第一站——广东!”
“那么,对于韩卿提出的打通西域一事,李卿怎么看?”赵拓问。
“臣赞同韩大人所,西域打通可以使我朝商品向西输出,源源不断获得西部的商品和矿产。但韩大饶方案中有两个地方我想提请各位注意:
吐蕃不会坐视朝廷势力对西部的影响和扩散,他们一定会做点什么。所以军事准备还是必要的,请内阁一定考虑进去!
再有,亦力伯里同意便罢,若他们不同意通商,或者横加阻挠,我方该如何应对?也请内阁各位老大人做好充分筹划。”
李丹完,对皇帝拱手:“臣以为,外交是手段,经济是目的,军事是后盾,三者彼此相依共存。
故,臣斗胆提议朝廷,于六部之外新设外务、商贸两部。于今六部之结构来自隋唐,但数百年时过境迁,该有些变化和调整了。
陛下是英明雄主,臣请决断增设两部,以适应时代发展和我朝商通四海、货殖万邦的大战略、大格局,则万民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