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四章 民国留学生们

报纸引起的玄学讨论的热潮还在持续发酵。各科学大佬8年后,再提老话题,内容却是新东西。大家都认为,有些东西伤害了中国的创新精神。是玄学,还是科学?渐渐的讨论主流趋向了新儒家的观点,这出乎人们的预料。

强霖公寓,上海。这一天,张三小姐怀瞳在公寓约见中国科学社的秘书长胡敦复先生。强安银行派出的李经理,作为参谋随行。陶斯咏贺小妹等人参与接待。

胡敦复是中国科学社的理事之一,是长老级别的任务。他1886年生,43岁了,江苏省无锡县人。他本人是数学教授,但其家族是教育世家,父亲和几兄弟姐妹都是教育界大师级人物。胡明复、胡刚复、胡彬复(妹)都是留学出身后,投身中国教育。

中国士族阶层的代表啊,到处都是。教育界也是如此,胡敦复选人,其弟胡刚复、胡明复都是公派。不过士族的好处是算考虑公正和面子,没有本事也不敢互相提携,家人亲戚也是如此,但还是要多指导一些。

胡敦复资格老一些,他是民国北洋时期年教育部长蔡元培的入室弟子,1902年南洋公学毕业,1905年复旦公学毕业,期间是从马伯驹学习拉丁文。然后在广州教会学校教书到1907年。然后官费出国,1909年美国康奈尔大学本科毕业。

1909年回国,先在江南高等学堂本部(国立中央大学前身)任教数学课。1910年4月总办周自齐聘任胡敦复为游美学务处教务提调。

“提调”一职是清朝及前朝的正式官职,文武皆用,很威风的一个官,大概就是总经理一样。而总办相当于董事长,一般不会越过提调直接去办事。那么怎么会有这个正式官职呢,从哪里派生出来的呢?清政府外务部。

1908年10月,清政府外务部制定了《派遣美国留学生的章程草案》,草案对外务部所设培训学校作了具体的规划。

胡敦复参与了1910年第二批直读留学生的考选工作,与学务处英文文案唐孟伦等护送70名考生赴美。并对前后所有留学学生给予了认真的指导,大约在1910年12月回到北京。继续负责留学人员选聘,不久还担任了游美学务处提升的清华学堂的首任教务长。

从这里可以看出,胡敦复的科学界的元老地位。这个地位不在于官职,而在于这前几批百多名学生。

虽然梳辫子的雉子学童,后来成了中国科学界主流。

这些庚款留学生,后来在美国成立了中国科学社,领头人赵元任、任鸿隽、周仁、秉志、章元善、过探先、金邦正、杨杏佛、胡明复,等等,很多是他带队出去的。

赵元任还是他在南京高等师范的学生,是他给他选择专业,并送到康奈尔大学这个自己的母校学习。而胡明复就是他自己的胞弟。

不过胡先生不久就辞去了清华学堂教务长。原因是他年轻不懂时务,任性胡来。竟然把清华学堂的课程,弄成大学堂(大学)的架构。中学和预科最长八年的学制规划,还得到清政府的学制批准。

他还武断的不与别人商量。这些教师们大部分来自美国,美国庚子赔款支付的。他们有些就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知道年轻的教务长底细。他数学精通,拉丁文很不错,这些老师专业水平哪里能跟他比。

但是这个学校是留学的预备处啊,老师们都是英语、文学、英美历史方面的。还有两个月就考试选拔了,年轻的教育长毫无准备,竟然把数学教学计划挤走了英语授课。

老师们委婉的咨询他的选拨计划,结果是大失所望。把他告到了外交部和美国公使。美国公使直接要求外交部换人,这个康奈尔大学培养的人是个数学呆子,太不靠谱。

换人造成了清华学生的混乱,到底是按照胡教务长的学分制,还是传统选拔制。外长亲自调查老师们,这才决定采用往年的制度,进行选拔,有头名,有榜尾。完成了政府合约。其实那时候美国给的指标是100多人,但总是选不够合格人数,才办的留美学务处。

当时回到上海,胡敦复创立大同学院,后来批准为大学。他此时是大同大学的校长,还是上海南洋大学的数学系主任。

有趣的事,他自己在清华学堂搞的学分制,在自己创办的大同大学也没有全搞下去,大概是太复杂和困难。

清朝后来令接替胡敦复教务长的,是当时私立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张伯苓到任清华教务长后,考察一番,就改回年级制,学制改为三年和五年。

直到10多年后,清华升级为大学堂,人们从资料中,才看明白首任胡教务长的意思。清华后来基本采用了复杂学分体系。清华大学的现代教育体系推行,谁也早不过胡敦复。大家都把他推为清华大学的现代教育首创者。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也不管环境。年轻人的荒唐事,民国的乱,都很有意思。胡敦复后来也是文人风骨,加上数学家的作风。直来直去,独立自我,数学教育注重思考方法和应用,育人无数。

胡校长为什么来拜访张三了呢?因为强安带话了,说是张三小姐负责投资电子电器类工厂,找不到工程师,让中国科学社推荐,后面的资金不用担忧。

胡校长一直为资金所苦,有这个三公主上门,机会当然不能放过。他就亲自来参见公主,申请合作。

张三公主最近不爽,因为强霖不肯回家,让她有种负罪感。投资钢铁又被强安狙击,只好寻找小工厂们。

但上海胡厥文家族、荣家等都是面粉厂、纺织厂,互相不感兴趣。三公主觉得那就是单纯剥削,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人家也怕三公主仗势谋夺他们的工厂。

张三公主百事不顺,就也给中央大学上海物理研究院胡刚复院长,中国科学社胡敦复,让他们兄弟快快推荐人才。

现在胡敦复正在给张三公主讲解清华大学的来历,和自己在清朝的地位。果然,听说他是张伯苓的前任,张三小姐肃然起敬。张伯苓在北方还是很有名气的。

张三问,你们都留过学,中国有不少的留学生了,怎么工业还这么差啊。

胡敦复看看慈善基金会的陶斯咏女士,没有记着回答。胡敦复问起了她的教会师傅石美玉女士留学时间。

陶斯咏说1880年,8岁。胡敦复说,差不多的时间,清朝官方也派出大批留学幼童。

他接着说,1970年,容闳上奏倡导派幼童留学美国,得到太后批准。曾国藩、李鸿章也大力支持。从1872年开始,共有120名幼童分4批前往美国,这些留**童被分配到当地美国家庭中生活,同时进入小学学习。

詹天佑公也是这批幼童之一,他后来和感激清朝,与太后关系很好。他给太后修了很多铁路,但现在两个人都死了。胡敦复还是对清朝有感情的,无意中就露了出来。民国说起来好啊,但是乱,也没有个主事的。

“不仅仅是清华。清华只是留美学务机构,还有留学欧洲的。各省也都派自己的留学幼童,他们有很多是去欧洲和日本。李四光就是湖北省在1904年派出的,当时他是高小学堂,聪明啊。他们湖北前后派出有几百人,江西也派出100多人,我们江苏就更多了,前后有700多人。”

“记得海军自己也派出不少,现在搞飞机制造的王助、巴玉藻等人,就是海军大臣载洵、协办萨镇冰带到英国的,大概是九个人,后来有些人又游学到美国、加拿大。”

张三和陶斯咏没有听过,李参谋也闻所未闻这些幕后故事,她们就津津有味的听着。陶斯咏给续上茶,胡敦复接着讲留学生的掌故。

“这还不算教会学校自己派出的。教会资助幼儿孤儿,鼓励教徒送子留学,很多有随教士留学瑞典瑞士挪威小国的。与公派学生不一样,他们一般都不回来,就地成家了。公派不行,和家长有协议的,欺君之罪是要杀头的。所以公派的都在为国效力。”

“南洋约翰强也是自己出国学习的。向他这样的留学,也是当时南方土豪们的时髦,家里有人在西洋留学,姑娘们也愿意嫁。后来也有大批官派女生留学的,虽然她们嫁人不显功劳,但是引入的西方风气却不可小瞧。”

“中国到日本留学的人数更多,累计下来不止10万了。更多的是游学,买张船票***本了。不过都是自己派出去的,良莠不齐,很多是镀金的。与公派不一样,那些都是聪明极了的,还要富有正气,才能被选中。”

后来先总理学习苏联,又有大批人留学苏联,大多都是从东北乘远东铁路出境,你应该清楚了。很多是红党,但也有很多是学习技术的。但挂靠红党,收费就少了。

“现在就更没有办法统计了,很多人不回来了。回来的是少数,但官派的都回来了,清朝没了,他们也都回来的。公派的志向不一样啊。”

张三想想约翰强,确实不一样。约翰强很少国家意识,就是自己过日子,陪着岳父老子。连自己的父亲都不管,哪里还有国家。这是真正的西派,各人顾各人。

但约翰强发展科学实用,却又比这些公派的老夫子强多了。清朝公派怎么这么会选人呢?个个都肯为国家卖命。不得不佩服这个负责选人的胡教务长。

看这个胡教务长喝茶,张三问道:“刚开始公派怎么都派小孩子呢?”

胡教务长摇摇头说:“那时候哪有大学呀!高小学堂才开始办。京师大学堂,就是北大,也是刚开始,还在准备预科。培养大学生总的有高中生啊,高中生也的从初中生里面选啊。那时候没有初中,只能从高小里面选。你们哪知道这里面的艰辛啊。”

张三点点头,表示认同这个说法。但又问,这么多留学国外的,搞实业的为什么不多?

胡教务长说:"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官派搞实业的很多,他们基本上学的是理工类,但都在官办实业里面。因为他们是公费的,比如詹天佑就是铁路总工程师。”

在私营企业里面也有不少,比如侯德榜也在做厂长。清政府垮了,没有人追究他们了。”

“私自出去的,镀金的学风不好,回来还是吃家里老本,外面炫耀留学身份;还有留下给洋人在当地打工或者在学校做研究。也有回来作买办的,经营国外生意。还有剩下的因为创业环境不好,都开始教书了。因为中国的大学都已经开办起来的,学生也多了,需要大量的老师。”

张三还是不解,说你们教书培育学生,学生毕业了,又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成果只是发表就完事,虽然可以代表学术水平先进,和能力超群。但这有什么意义呢?

国外肯定不是这样,应该是先有应用,才有研究的欲念。这个道理不需要很深的水平,就能明白啊。

胡教务长直叫惭愧,不好解释这些现象,看来真的是像林语堂说的,简单的道理,用不上很深的学问。在国外确实是这个实用逻辑,连学校研究资金也是实业界提供的。他慢慢的说:“记得詹天佑说过,中国人不求甚解,什么事情都可以马虎过去,不问究竟。你这么问,我确实没有怎么探讨究竟。”

张三不说话了,也不提投资。陶斯咏说:“胡校长,您回去组织一个研讨会,中国科学社给个正式解释,研究出一个结论。重要的是找出原因,我们才好确定怎么投资。”

张三说:“我需要视制造为生命的人,我不怕他失败,怕他没有恒心。谁敢骗我,我会让他好看。”

好好的,怎么就威胁上了呢。胡校长说,“张三小姐,在商言商,可不许耍军阀那一套。大家可以有协议的退出。”

李参谋也说,这是合约的问题,不是哪一个耍横能够解决的。

张三说,李秘书那你就拿出一套来,要怎么合作,和怎么退出。最后她又说:“我等着科学社的说法。”

胡校长说:“还有就是钱的问题,有多少啊。”张三简单的说:“想要多少有多少。”

李参谋点头承诺。因为他知道强家少奶奶会逐步套现淡出重工业,投入公益研究。那后面可是有金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