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二十七章 别瞎起哄了

侯大师的搭档石福宽乐道:“我们就算了,这个老段子太短了没意思,太长了又占用时间,这么多老艺术家等着上台表演呢,我看下一次有机会再比试吧!”孙晓林点头乐道:“我也是这个意思,赢了不露脸,输了太寒碜,况且我可知道刘先生的粉丝有多恐怖,就是上台随便打个喷嚏都有的是叫好声!”众人一阵哄堂大笑。刘清山借机转移话题:“老郭啊,等会儿你召集我们这儿的老辈艺人都唱一段,我让摄像师都拍下来,即使用不到综艺节目里,也可以留下来当珍贵资料嘛!”“对对对,如今完整的传统曲艺越来越少了,一是难学吗,二是学了也没地儿表演,现在有一副好嗓子的年轻人都跑去学流行歌曲了,当歌手做演员成本低来钱快出名快,年轻人们越来越不愿意学传统曲艺了。”老郭在苦笑不已。孙晓林点头附和:“我也有好几十个徒弟呢,但绝大多数都改行了,除了做主持就是做生意,咱们相声也极不景气。要不是德云社的忽然崛起,怕是再有十几年下去,这一行也得失传!”刘清山朝侯大师撇撇嘴:“现在知道我为什么对那些曲协的官员有看法了吧?这种情况的发生完全是他们不作为的后果,这么多年总寄希望于送鸡蛋就能收买住人心那哪行啊,难道不知道好多年轻人不吃他们的鸡蛋,对于收取鸡蛋的人更会嗤之以鼻?我呸,自己一个个吃的肚子溜圆,却导致了连慰问演出都惨淡无比。”侯大师的整张脸看上去比哭还难看:“也不能这么说,整个行业都落寞了,他们也是有心无力啊!”刘清山冷哼了一声,“拉倒吧,目前我们的这些传统曲艺艺术,无论是哪个曲种别说发扬光大了,几乎都到了失传的边缘,这帮熊玩意放着正事不干,却总想方设法地给民营社团使绊子,阻碍其发展。可老百姓心里有杆秤,看得清谁在想着把老祖宗的玩意儿留下来,谁在把曲艺当成工具来谋取自己的社会地位。”孙晓林看出不对来了,脸色也是很不好看,谦哥连忙在他耳边说了些什么。刘清山看向侯大师笑道:“知道我为什么没请京都的那些官老爷来了吧,甚至那些所谓的相声艺术家也一个没搭理,有人还为了这件事特意托关系找到了部里去,在质问我是不是有什么其他目的呢?”“还有这事?”侯大师瞪大了眼睛,一脸的难以置信。“可不是咋滴,人家部里的人跟我说了,找他的人甚至威胁说要联合起来去广场静坐,借此扩大影响,好让相关部分好好查查我这一次的恶意挑唆业内不和的不良用心!”孙晓林忽然放声大笑起来:“这就对了,只有这种表现才符合我对他们的了解!”刘清山这才望向此人:“我反感的可不是地方曲协,至少在得知我们公司有这个节目,咱们的泉城曲协还是积极响应的,而且主动给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接下来的演出内容以及邀请的一些老艺术家们,就来自他们的建议!”具体联系的当然不可能是他,具体撮合的实际上是蒋丽娟,她有个宣传部门的身份,刚好专业对口。孙晓林可不了解这些:“我也是泉城曲协的人,之前听说了有这个节目,当时可是兴奋得不行。不过刘先生所说的不作为,我也是有一定责任的!”刘清山摇了摇头:“你跟那些人不一样!没有演出,传播从哪里体现出来?传播都做不到何谈传承?而你在06年重开晨光茶社就推动了上百次的演出,这些我都了解,不然也不会上你这里来录制节目!”“不过刘先生,你也不是我们这一行的,平白惹来这么多的糟心事是为了什么?”“我最看不惯的就是体制内的寄生虫!”他说完这句还把视线投向了在旁拍摄的摄像师,“这些都能录,但我估计即使在后期剪辑出来了也会被删掉,但这些画面我都会留着,等哪天不高兴了就放出来给全国的人看!”他又把眼神扫向了众人,“可你们放心,我只播我说的那些话,在座的老几位甚至不会出现在画面里,他们可以说我是个搅屎棍,但我只去搅和他们,不会把别人拉下水!”“你就是把我播出去了也无所谓!”这话是侯大师说的,“我现在也算是看明白了,有些人有些事不能总惯着,有时候闹腾一下有好处,不然干看着也是生闷气,躺在病床上又有谁会去真正关心你?”(刘清山还是在摇头:“千万别,您跟我不一样,在这个圈子里几十年了,有些面子抹不开的!我就不一样了,又不是你们这一行的,痛快地骂一顿撒丫子就跑,他们能拿我如何?”金溪善此时走了过来:“发两句牢骚得了,别瞎起哄了,你又不是曲艺圈的人,我看人家说你是个搅屎棍可真没说错!老郭,准备一下吧,机位都架好了!要不要化化妆?”老郭趁机站起身来:“就我这模样还是省点滑石粉吧,现在的物价这么高!”他老婆在不远处解释:“这个土老帽一直管粉底叫滑石粉,纠正了多少次也不改!”有两个女人这么一搅合,现场气氛果然就松弛了下来。泰勒早早就抱着一张凳子等着了:“我很好奇呢,你们华国的民间艺术唱出来会是种什么旋律!”侯大师笑道:“小泰勒,别看你学了好几年华语了,我敢打赌大部分你都听不懂!”“听不懂我也要听,山子哥哥这么重视的事情,我也必须关心一下,就像京剧那样么?”泰勒的脸上写满了好奇。王慧在她耳边好一通解释的时候,一些泉城本地的老人也围过来了。他们的身边也有从京津两地赶过来的一些曲艺演员,显然彼此间都是认识的,能看出这个圈子的本身并不太大。老艺人们的普遍年龄都不小了,打眼看几乎五十岁以下的很少。当然也有不少年轻人,不过看样子他们只是跟着长辈来开眼界的,估计也没资格上台表演。其实也算不上表演,就是大家凑在一起说说自己的剧种情况,而后在兴头处开嗓唱几句。不过每个人几乎都带来了家伙什,有些奇形怪状的乐器就是刘清山都看得一脸懵,不知道干啥用的。泰勒最是好奇,看看那个,摸摸这个,一副小心翼翼的谨慎样。刘清山却在这个时候离开了,他要去一楼隔壁的包子铺看看,毕竟这么多人的午饭就在那里吃,他这个主办人需要了解这方面的情况。来到楼下已经人满为患,大部分人是没有资格去二楼的,因而就留在了一楼。这些人之外,就是堵在门前的安保人员了,足足好几十号人,把外面的视线都挡住了。他一路跟人说着话来到外面,围观的人可就更多了,连斜对面的电影院的楼下都挤满了人。影院的二楼三楼所有的窗户上也趴满了人,在看到他走出来后就是一片嘈杂声音。茶社门前的人更是里三层外三层,即使有警戒线也好像用处不大,在看到他之后,人群里出现了很明显的推搡踩踏现象。他赶紧站在门前台阶上呼吁大家注意安全,并指出某几个位置的拥挤,让安保人员赶紧过去维持秩序。好在没一会儿就排除了险情,刘清山也没摆架子,很是客气地说了几句话,这才走向那家包子铺。说是包子铺,其实里面的面积比晨光茶社的二楼演出大厅还要大,里面的桌椅板凳跟这里的装修一样略微陈旧,但胜在干净整洁。这里的包子仍旧还叫狗不理,但跟津门的那家老牌子没有半点关联。虽说被人告到打官司,把外面的牌匾上三个字去除了,但说实话这家店是真的怨。因为他们打出这个字号已经将近七十年,而那家收购了“狗不理”的店家才注册了十来年,你说气人不气人?其实狗不理包子作为知名品牌,在全国开连锁店并不稀奇,但是这家门店确实跟这个品牌没啥关系,是泉城土生土长的老牌子,尽管口味上有很多的类似之处。改名为天丰园的包子不仅选料讲究,而且技艺独到,具体的做法在鲁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纂的《泉城老字号》上都有记载。但据说敢在这里打出狗不理包子的名号,底气源于自己店里的厨师,因为四十年代来到泉城的他们确实出自津门市。作为制作包子的行家里手的厨师们,制作包子的方法与津门狗不理包子一脉相承,无论是选料、配料、制作方法都大致相同。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开业至今快七十年了一直畅销不衰,尤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的灌汤包在泉城炙手可热,每天都会排出很长的队伍。刘清山就是在那个年代来这里吃过一回,这仅有的一次就令他至今难忘。虽说如今这里已经不需要排队购买了,但口味什么的据说基本上没多大差别,餐桌每到饭点也不会再几经翻台了,服务员也越来越少。不过每天的食客仍旧不算少,多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静静地坐在已经不再喧嚣的大厅里,默默品尝着小笼蒸包,仿佛是在回忆过去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