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一十六章 顶级歌者的不足
林菀依如今才刚刚成年,付出比老一辈歌手更多的辛苦,既合情合理,也势在必行。
她跟泰勒合唱的这首歌叫做《一路生花》,这首歌表达了为了实现梦想,年轻人不怕风浪的励志歌曲。
歌曲里希望人们许下的所有愿望都能开出美丽的花朵,不仅能帮助自己抵御风沙,还能帮助雨中的人们避雨。
歌曲中的青春和动力的感觉就能感动很多人,它唱出了年轻人的激情和梦想。
他们勇敢,热情,勇敢,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帮助别人。
演唱者温柔的声音也让这首励志歌曲更加温暖,让人感受到了青春的气息。
原版在后世各个网站都有很高的人气,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旋律好听,更是因为它的歌词里传达的乐观精神是当代很多年轻人所缺乏的。
而两个人的合唱版是基于原唱基础上的再升级,不仅加入了两种不同音色交相辉映的化学反应效果,让其多出了无与伦比的层次感,还特意加入了一段高八度的和声效果。
可以说这首歌的层次感是编曲以及和声编排的结果,林菀依在这首歌当中的角色是主和声,这个版本的和声能产生让人百听不厌的效果。
因为整首歌曲的主音程,特别是副歌段的主音程是由泰勒撑起来的,她的声音特点就是高亢。
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的流行乐坛当中,论流行唱法音色的穿透力,没有多少歌手是能够比得过她的,
这个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在这么强有力具有穿透性的唱法下,林菀依的音色变化便注定了绝对不能跟泰勒进行硬碰硬。
否则以两人都为高亢尖细的音色的话,是很容易陷入女声合唱的恶魔地狱——同质化当中。
当一首歌的合唱两人陷入同质化的陷阱当中,整首歌的层次就会做得一塌糊涂,即使是再强的编曲也无法挽救回来。
这种设计,就有意识地规避了两人声音当中的同质特点,转用和声进行层次感的穿插和堆叠。
并且这种使用不同发声方式以及和声编排,来规避两人的同质化特点,手段极其的高级,也是现代音乐中少见的曲风设计。
比如在第一段,选择无鼓点,几乎是让歌手清唱的方式,主音程只有一把键盘和吉他。
然后到了副歌,加入另一副钢琴,以及空间感很强的电鼓推进,让整个第一段显得更为空旷,轻盈无比。
再在间奏加入整个乐队编,跟第一段的歌曲就显得对比度很强,是在通过乐器的增减进行层次感的构造。
在整个第二段当中,乐队编一直是不缺席的,直到林菀依和泰勒的吟唱段结束之后,掐断所有乐器,只剩下陶笛声音。
在陶笛的段落过后,再直接上整个乐队编,这样整首歌的“弱-强-弱-强-弱”的层次感就出来了。
而且三段落编曲使用不同的乐器音色,便让三段的层次感显得更为强烈。
两个人
的嗓音搭配效果,很像绕着中心荡漾出去的水波,是一种复合、立体,具有水的波动形态和风的自由呼吸,又不失坚韧金属内芯的奇妙存在。
林菀依的和声在为整首歌曲服务的目标下,也呈现出来这样的效果。
当围绕着泰勒的主音去和音时,她轻拢慢捻抹复挑,以声音为氛围氤氲渲染,并作为介质扯动那平静湖面上的空气和情感暗流。
在有限的表现空间内,使整首歌的听感和情绪带入产生高低位差和浑然天成的“呼吸感、流动性”,因而使歌曲有了看似简单实则扎根深厚的波伏。
这扯动的力量虽温柔甚至无形,却势不可当。
再平淡的曲调,在刘清山这样有意无意营造的小节律中也变得有滋有味了,合作对象和听众只要跟着这节律“冲浪”,就会非常的舒服。
加之泰勒bug级别的音色,江关莺语花底滑,大珠小珠落玉盘般动听,本身就很具有可欣赏了。
因此这等级别的和音编排是无往不利的,碰上同样善于配合或者善于被配合的声音,就容易出高质量的神级舞台效果。
所以经过长时间录制下来的版本里,林菀依的深情演唱为这首歌注入情感和意义。
泰勒的音色亮而有力,有点像电音,却不失变化,令其强大的气声唱法,营造出一种声音蔓延开来的磅礴感觉。
两种声音搭配,扩大了声音的体积感和层次感。
如果用香水比
喻,林菀依的声音构成清新的前调和温和的基调,泰勒的声音构成令人愉悦的,明亮的中调。
两人天使般的嗓音和“微笑式”唱法,让这个录音现场有了一种婚礼般的沉浸感,仪式感和幸福感。
再加上很有画面感的歌词,落霞如虹彩,斑斓渐变,有着如絮的柔软与轻盈。
其中充盈的是少年憧憬,半是期待半迷茫;少年向往,气势夺人不妥协;少年有梦,自由热烈永激荡。
我希望许过的愿望一路生花
将那雨中的人藏在屋檐下
岁月在冲刷逆流沧桑的喧哗
安静的夜晚你在想谁吗
我希望许过的愿望一路生花
护送那时的梦抵挡过风沙
指尖的樱花如诗写谁的韶华
疯狂的热爱夹带着文雅
尤其是副歌部分的旋律实在太好听了,更在和声唱段里,有意通过调整唱词长短及语气的轻重变化来错开音高共振,不说万分完美,但听感上令人舒适无疑,非常佩服二位的专业能力!
便是见识过无数经典的孙南,都对她们的演唱大加赞赏,并对刘清山的“创作”能力大唱颂歌。
他的态度其实还是挺真实的,因为他手里正我这另一首歌,这首叫做《起风了》的歌曲。
这首歌同样具有着超越了年代感的更新潮理念,脱离了传统以上的流行乐的一些固有创作套路,行程了独属于刘清山的一种音乐风格,那就是配器的新颖和曲风的共鸣品质。
更让他感到开心的
是,这首歌虽然打着他跟刘清山合唱的幌子,实际是是以他为主的独唱效果。
刘清山顶多在某些段落加了些和音,显然他是有意让这首歌成为孙南另一首代表作的打算。
这么多年,孙南的嗓音一直没有变化,还是那种音色鲜明的男高音。
这一点也是刘清山最感自愧不如的地方,这种音色很特别,是一种基于咽音唱法和他的共鸣。
当然了,他的这种声音的风格也不是独一无二的,很多藏族的民歌手,尤其是老一辈的藏族民歌手,他们的歌声里都有很大比例的咽音成分。
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又高又硬的声音,简直就是藏族民歌的一个代言词。
但现代音乐乐坛因为有了孙南而诞生了孙式唱腔,它的发声原理,是靠气息带动鼻腔靠上的位置而非鼻腔快速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咽音唱法和关闭唱法,这两个说法,其实都是来自于意大利美声唱法。
但是这两个方法本身,并不是美声唱法独创的,实际上从古至今,那些厉害的、擅长高音的歌手往往先天,或是通过后天的练习,学会了这些唱法。
这两种唱法获得高音的秘密,在原理上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缩小声带的震动面积。
会弹吉他的朋友都知道,想在一根弦上发出更高的音,有两个办法,一个把琴弦拉得更紧,一个是缩短琴弦的震动部分的长度,即在品格上按住琴弦。
声带也是一样。
普通人唱高音,靠拉紧声带,这样越高就越吃力,而且很容易就达到极限了,脸红脖子粗,听着也难受,就如同我们拼命绷紧吉他上的琴弦。
但是歌唱的高手们,他们会缩小震动的面积,音越高振动面积就越小。
就如同我们弹吉他的时候,一格一格地按上去,音越来越高,但是张力的变化并不大。
孙南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之一,他的咽音唱法,是通过控制咽腔变化,调整气流粗细,较细的气流冲击声带,就会引起较小的振动面积,音就越高。
这种方法最巧妙之处在于,它运用了一个物理学的原理,叫做贝诺利氏原理,孙南的声音里面,就是有很大的咽音的成分在。
这股气流对于声带的冲击并不会把声带吹开,反而使我们的两片声带相互靠近。
因而孙南的这种演唱技巧,是强大如刘清山都没有掌握到手的东西。
因为咽音的特点是,高音省力,久唱不累,越唱越亮,较于关闭唱法掌握难度低。
但是缺点也是明显的,声音不够亲切自然,缺乏变化,太硬,声音的表情不够丰富。。
所以这首歌,他就会帮孙南和音出来一种旋律变化,好让略显直白的极致高音部分多一些情感起伏,这样打造出来的歌,才具有成为隽永名曲的可能。
这是由于孙南的声乐技巧的原因,让他的声音虽然高和亮,但是比较硬,比较直白,缺
乏变化和多样的色彩。
也就造成了他适合诠释的是激昂的大歌,以及撕心裂肺的呐喊,最好飙到highc以上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