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火炮

大明崇祯七年四月四日。

张元彪一行人从东部巡视而回,在兖州铁厂有徘徊了数日,总算是在铁厂见到了第一门小口径的野战火炮和专门为东明港海军生产的一门海军大炮。

这门火炮采用失蜡法制造,在完成了浇筑后还要经过十数天的打磨,保证火炮的内壁光滑。然后的钻孔打磨也是费劲的事,所以这样的优质火炮的生产成本是很高的。当然,明朝生产的武器价格报上去的很低,这是因为奴隶匠户本身拿不到工资,人力成本被忽略了很多,尽管如此,生产出来的垃圾武器也是武器,军队想要从武库拿走装备花的钱就很多,在此不加赘述。

因为是铁铸的火炮,造价相对低了很多。一门野战火炮的造价却也能达到四十余两,如果再加上炮车与其余配件,这一门口径六十毫米的小炮就能达到五十两的成本。这可不是小数目,一门炮还要配备十六人的炮组成员以及两匹挽马,炮兵威力大,消耗的物资也是奇多。

而海军火炮口径更大,是典型的十二磅炮,实测口径就是约为七十五毫米,射程能达到一千两百米,作为未来海军的制式武器,在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大的突破,顶多就是把二十四磅炮抬上船,但是那种大炮真不是现在能操作的,现阶段生产这两种火炮就足够用了。未来的海战射程都差不多,关键的技术是开花弹。

看着两门大炮的样品,再算算花费,张元彪那也是觉得大炮太贵了。

造的起,也不一定用得起。

小型野战炮被仆加劳的铸炮师称为六磅炮,按照经验,这种小炮打出的实心弹能有一千米的射程。张元彪看了看炮弹的重量,决定以后不分磅和斤,全部都要标准化,就按照它指定的毫米进行标识,符合六十毫米炮的炮弹,其直径一定要能通用,否则各种算换就太麻烦了。

“这样的六十毫米小炮与仆加劳的能差多少?”张元彪问道。

“得益于铁厂优质的铁料。”铸炮师说:“能达到仆加劳同款炮厂的七成以上。”

“差的原因在哪里?”张元彪问道。

“铁料还是差了点。”铸炮师说:“仆加劳的炮厂能从南洋得到更优质的铁料,比这里产的铁料更好用。”

说到这里,张元彪也知道了那种优质铁料的制作方法,就是用木炭慢慢烧制出来的,含碳量低一些,韧性更好,这个没得说,产量也相对应地较低,不像铁厂这边,用的是焦炭炼铁,产量大,成本低,各有优缺,但是打仗这种事,成本的就意味着装备更多。

“六十毫米的火炮,优先生产。”张元彪说:“先来上三十门,至于那七十五毫米的海军炮,暂时先保证一个月至少有三门的产量,总数来上七十门,生产的越快,我还有额外的奖金。但是一定要保证质量。”

铸炮师一帮人都是欢喜,这样的订单可是大大的好事。

“传我命令。”张元彪说完,一个亲卫就上来听着。

“在铁厂建立新的炮厂。”张元彪说:“临清军独资不许别人参与,让黄岭立刻就操办,临清军负责采购,单独核算利润,除了月银和奖金外,给铸炮师们二成的分红自由支配。”

亲卫记下后就出门找负责人细化,张元彪现在是身兼数职事物太多,不能亲历亲为,每次有了必须要做的事,都是这样地下达命令,让下属自己去做。至于成绩如何,他也没有办法考教,只能完全的信任黄岭一干幕僚地操守与能力。

“传我命令。”张元彪接着说。

另一个亲卫就从侧包里拿出纸笔开始记录。

“在铁厂附近寻觅一处空地,专门用来测试火炮的性能,由铁厂负责,让史家兄弟安排场地,测试的人手从炮厂找人来做,务必在七月前月,拿出来一套射击的计量标尺与分析报告,好让全军熟悉火炮的能力。”

亲卫记下后也是匆匆走出,去找留守的幕僚规划此事。

上次登莱之战的亲卫冲阵折损了不少的人手,现在的这些亲卫都是张元彪系统中挑选出来的识字机灵的年轻人,带在身边当亲卫,后期有机会,还是要给安排些事做,现在让他们多与幕僚们接触,等着将来也能视野开阔一些。

接下来的两天,张元彪就是在兖州铁厂附近的建筑工地巡视,这样野蛮发展的房地产行业,得益于竹子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的加持,在整个兖州府都成了知名景区,每天都有附近的商人或者行人来此观看施工的办法,而施工的建筑人员每天也都在改良着施工的手段,这次张元彪再来观察时,那些形形色色的工具与制度开始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

史家兄弟鼓捣出来的建筑队伍,在本地也算是很牛逼的队伍,现在也被大户人家请去铺设水泥地面,这个活不怎么有压力,但是水泥的产量不足,也不是谁都能买到。

“查了他们的帐了吗?”张元彪问身边的亲卫道。

“帐做得很粗糙。”亲卫低声说:“看不出来啥,这些时间,建筑队一共给临清送去了五千多两的银子,平均一个月也就是七百两。要不要让临清派人来查查“

张元彪也陷入了沉默,这样的建筑队伍能不赚钱吗?只是现在处于发展时期,只能先忍住了。说:“你去给那兄弟俩说,账目要做的清晰点,以前的就算了,以后会有临清的专职帐房先生来。”

“得令。”亲卫说完就走了。

钱过手就是一层油,没有办法做到大家都干干净净,只是现在是发展时期,而兖州还要靠着这些人干活,只能抓紧时间制定制度培养可靠的人手,慢慢地往这边掺沙子。

临清商会的腐蚀效果无与伦比,兖州这边的生产与经营都是消耗极大的地方,稍微有点心思就能获得巨量的财富,仅凭着个人的意志去抵抗银弹攻势,这样的人不多。即便是有,在这里与商人们打交道时间长了,也是会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传令。”张元彪说完,旁边候着的一个亲卫就上前来记录。

“铁厂卫队要加强训练,把现有队伍分为三班,每月派去一班人到临清整训,为弥补兖州铁厂的护卫薄弱,从临清军抽调一个游骑兵百人队和一个辎重兵百人队来此驻扎,看守主厂区。为保证铁厂护厂队与临清联系,在史家兄弟以下设置一个联络点,安排联络员三人,全权负责人员调动与兖州铁厂军纪,人员由临清黄岭指派,定期更换,饷银由临清发放。就这些,让他们拿出个方案。”

亲卫下记下后就离开。

张元彪看着亲卫消失的背影,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现在临清军建军之初,人人还有朝气,若是时间日久或者临清军吃了败仗无法统一号令,这些散播在各地的军汉们会不会被临清商会变成各不相属的军阀势力?

现在还是不缺银钱,若是缺了银钱,这些人还能跟着走吗?一味的给钱放赏不是办法,还是要在临清军本部囤积大量银钱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