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规划个浆糊
群丐晚上难得地吃了一顿饱饭,各个捂着肚子在破破烂烂的铁锅旁幸福地打着饱嗝。
这些人虽然不是什么正面意义上的良善,却是对穷苦有着切身的憎恶,觉得张元彪既然是锦衣卫还出手大方,便纷纷在饭后前来拜见,所言皆是原以为大人效死。
正所谓花花轿子人抬人,张元彪也场面性地说了一些国难当头同心戮力报国的鬼话,以及仗义多是屠狗辈的故事,勉励他们为国效力。
对于这样没什么营养的话,群丐虽然不读书但是戏文看得多,也都知道怎么回事,长久得不到官府和富人关照的他们,虽然处于社会的最顶层,爱国什么的大话也是张口就来。
晚上在这破茅屋中倒是宾主尽欢,张元彪也怕他们晚上会想点不该想的,就依偎在茅屋的角落中把手枪取出放在手中,裹了一个破被子就浅浅地睡去,这是张元彪一路上逃难掌握的技巧,稍微有些响动就能醒来,凭着一把六响柯尔特,这帮人全变成铜锣湾扛把子也给报销了。当然,这都是万不得已的下策,费了这么多事去笼络他们,可别晚上出什么乱子。照理说眼下的以后的好处都许诺了,这几人若不是后金军铁杆奸细,肯定不会反水。
崇祯二年年底的后金军入寇,其实相当的蹊跷,这一年发生了很多的大事,最让人不能理解的就是蓟辽督师袁崇焕把东江镇的毛文龙斩杀,使得后金军没了羁绊可以码人绕道蒙古入侵大明,其后就是袁崇焕的各种神操作,内线作战的优势全无,反而成了聋子和瞎子,不知道敌情如何,也不知道敌军主力何在,被后金军在北京城下打的灰头土脸,直到第二年春天后金军才有序的撤走,皇太极在最后还占据了入口的关卡想一直驻守,只是勤王的部队越来越多,大军开始出城寻求与少量后金军会战,才在逼迫后金军崇祯三年的夏天走掉。
北京城外驻守的军队除了京营之外,还有不少的关宁军与大同军,真正的大战只有一场那就是广渠门之战,看着京城城墙上的大炮轰击,后金军才没有全歼了外围部队,此战后,后金军也就是围而不攻,分兵掠夺京畿,人口牲畜财帛损失极大,整个京畿地区都是沦为修罗场。
至于北京城城防,那可真不是建奴这点兵力能拿下的,绵延的北京城墙是一个立体的防御工事,不仅部署了当时最先进的红衣大炮,还有着坚固的城防系统,这样的巨大堡垒几乎不能够从外边被打破,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北京城的易主要么是投降要么是里应外合,单凭武力,那京城外的护城河填上十万人也一定能过得去。
如果无法获取锦衣卫的帮助,抓捕后金奸细的不成就拿出那些散碎银子贿赂小官带这几个青壮上城墙守备混点饭吃也不错。等到明年夏天围城结束了就离开京城沿着大运河去南方,在明朝灭亡前的十几年里,后金军还会再来五次,每一次都会对京畿地区造成很大的影响,打到第三次以后,后金军的兵锋直至山东南部和淮河流域,真是西边有流寇占据甘陕,东有后金军入侵,天下再无一个安静的地方。
即便是闯军到了京城,这些红着眼空着双手的流寇,也是眼巴巴要来北京发财,对富户和官员逼饷榨出数千万的白银,而普通闯军则是对老百姓下手,烧杀掳掠也是屡见不鲜,反正就没一个好事。
总之这北方就是一个死地,万万不能呆下去。
到了南方自然也得赶紧渡过长江继续往南,那边也是四战之地,至于四川云南那也是将来各大势力拉锯的战场,去了不知道会怎么样。到了杭州那边也是白搭,别看那边什么读书人多,各个都是东林后继,有钱有人打争夺南明指挥权的内战很有一手,但是对付八旗大兵就没打出什么像样的仗,早早地就被打服了当顺民。
再往南投奔郑芝龙也不错,这东南王虽然后来投奔了满清,但是他的儿子郑成功却是个大大的英雄,去那里呆着然后投军郑成功麾下,实在不行也能去台湾。
还是不行,这样的话那就是一点翻身的余地都没有,最后还得被满清统治,加上郑成功对大陆一直在打败仗,后来年纪轻轻就被儿子给气死,然后就只是仗着大海天险苟延残喘,郑家集团的前途也很差劲,跟着大英雄却也是一样的窝囊,真是让人头疼,不过思来想去,去南方那是板上钉钉的事,留在北方早晚都会被打死或者带走去蒙古放马辽东当奴才。
这么一想现在就投靠鞑子或者吴三桂最好了,按照大势,这才是最好的投资,不过一想到拖着金钱鼠尾辫愚民统治,最后一句“宁与友邦,不予家奴”真是让我神州大地花了一百多年才喘过气。张元彪既然穿越了那肯定要干点事出来,若是最后无法改变,就去澳门辗转乘船去美洲拓荒,也不在满清统治下苟活。
不如等后金军撤退后,先沿着大运河往南走,看看有什么机会。
几个人都躺在通铺上揉着肚子舒服的进入了梦乡,茅屋里的酸臭味道刚开始有些接受不了,但是时间长了也就没有什么感觉了,张元彪看着身边熟睡的王五,小小的人晚上却吃了三大碗米饭,此刻也微笑着睡着了,估计是在梦里才会有一个适合大明百姓生活地方吧。
这一夜很快就骨偶去了,一晚上也没发生什么别的事,宾主相安。虽然破茅草屋晚上漏风还湿气重,对于张元彪这宛如丧家之犬的人来说,真的是这些天睡得最好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