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八三章朕就是昏君
第七八三章朕就是昏君
秦良玉望着狼吞虎咽的子弟们,心中感慨万千。
早在万历二十七年的时候,时年刚刚二十六岁的她,就与丈夫马千乘率军镇压杨应龙之乱,哪怕后来,她丈夫被诬告,含冤而死。
她对朝廷的的忠诚,却丝毫不减。
天启元年九年,奢崇明在重庆造反,朝廷命其率军镇压,历时两年多秦良玉终于平定了奢崇明之乱。
崇祯二年,后金入关,随后秦良玉亲自率领数千石柱子弟们北上勤王。
崇祯四年,镇压河南叛军。
崇祯七年,与张献忠在重庆大战。
她承受过数千石柱子弟在浑河畔与戚家军一起全军覆灭的痛苦,更遭受过丈夫被冤杀的悲怆,但她都挺过来了,那么多子侄战死沙场,对大明忠心耿耿的丈夫冤死在自己人的屠刀之下,她依然对大明忠心耿耿,哪怕已经白发苍苍了,依然领着石柱子弟兵在大明的千山万水之间浴血奋战,从无怨言。
她战功显赫,品行高洁,她的部队纪律严明,虽然做不到饿死不抢粮,冻死不拆屋,但也从来没有抢掠过老百姓,以至于她的政敌就算想找借口攻击她都无处下手。
就连心性多疑、刻薄寡恩的崇祯,对这位女将军也十分敬重,多次封赏,极尽尊荣。
她曾想过舍身报效崇祯皇帝的恩,事实上,在对她的恩,远小于刻薄。
哪怕崇祯三年抵达京城,因为全旭的出现,她并没有像历史上一样,参加收复永平的战役,所以,这支军队非但没有像历史上受到重视,就连犒赏军队的粮食,也是陈年杂粮,别说酒肉,就连咸菜里都有虫子。
身边的侄子秦翼明拿着馒头,擦着盘子上的油汤,一点都不舍得浪费。
一名负责招待他们的一行的全家军少校军需官看到这一幕,随即摆摆手:“按照六百人的定量,再准备饭菜!”
现在的大明皇家陆军,对于粮食的消耗,已经远远低于数年之年,军队后勤部门对于每个士兵的粮食补给从最初的每个月八十斤粮食,一步一步缩减,直到现在已经缩减到了三十六斤,每天仅仅一两多点。
毕竟,部队的伙食好,油水多,普通士兵可以通过菜肴和肉食补充所需要的能量,大米饭和白面馒头已经不是将士们最喜欢的食物了。所以,按照皇家陆军的定量,所做出来的主食似乎有些不够了。
成车成车的冒着热气的馒头、软糯糯的米饭,以及奶茶、送到营中,就连秦翼明也有些奇怪:“不是刚刚吃过饭吗?”
“是卑职考虑不周,怠慢了石柱兄弟们!”
经过少校的解释,秦翼明这才知道闹了一个乌龙。
秦良玉习惯性了粗茶淡饭,对于这样大鱼大肉反而有些不习惯:“太破费了!”
“秦老将军明鉴,这真不是破费!”
少校笑着解释道:“这只不过是皇家陆军三级战备餐!”
当然,三级战备餐其实是最丰盛的,也就意味着战斗还不够紧张和激烈,将士们完成可以像平时演习一样,按部就班的吃饭。
像二级战备和一级战备餐,则是半冷半热,以午餐肉、自热食品为主。
等着少校将最后一批奶茶、青茶、干果和零食送到军营,就向秦良玉告辞。
马祥麟翻看着一袋用厚牛纸包装的干果,这里面的干果分别是核桃、葡萄干、开心果干、红薯干等等,这种烘干的干果,口感非常不错,对了每个人还拥有一包大约十几颗水果粮,十几颗的奶糖。
马祥麟有些难以置信的道:“他们也……太奢侈了吧?”
秦翼明叹了口气道:“当年我在河南的时候,有幸与全家军的袁宗第打过交道,他们的装备,让更让人嫉妒!”
“嫉妒吗?”
马祥麟有些不解的道:“他们的着甲率不高啊?”
“少将军有所不知,全家军已经淘汰了铠甲!”
秦翼明指着营外执勤的皇家陆军哨兵道:“他们手中的枪,可以打一千步远,所以,他们已经用不着穿铠甲了,因为,没有人可以冲到他们跟前!”
马祥麟还想反驳。
秦良玉缓缓睁开眼睛:“全家军装备之良,天下罕见。”
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秦良玉决定北上的真正原因,要说川军的装备,也有一部分是全旭提供的,早在八年前,他就让人送了五千支马槊,两千套高碳钢铠甲,还有三千把破军刀,以一千五百张弩及上百万支弩箭,当然还有十二门一零五毫米的火炮,一千百支火枪。
最最关键的是,崔成友还给石柱百姓送去了玉米、土豆、红薯的种子,若非红薯和土豆,石柱这些年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这些装备不仅一文钱未收,唯一的代价就是让秦良玉拿出一件随身之物,秦良玉当时以为,这是全旭想要她一个承诺。
为了石柱子弟兵的安全,她当时就随手从耳朵上摘下一对金耳环,送给了前来送货的崔成友。
事实上,在南明小朝廷成立以后,面对南明的来人,秦良玉就想起当初全旭对川军的支持。
秦良玉与洪承畴不一样,洪承畴是畏惧了全家军的兵容之盛,装备之良,认为打起来他没有任何胜算,而秦良玉觉得投降,初衷与洪承畴并不一样。
她曾路过大名府的全家庄镇,亲眼看到那里的繁荣,和百姓安康,家家户户有余粮,人人都有衣服穿,那里简直就是人间仙境、洞天福地。
这些年,全旭一直没有停止扩张的脚步,从辽南,再到整个辽东,整个关外,全旭所占领之地,百姓生活富足,没有官府横征暴敛,也没有士绅强取豪夺,他与任何野心家不同。
全旭所过之处,就建立了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她虽然守着四川这个天府之国,却不能改变四川的贫穷。
但是,全旭可以做到这一点。
秦良玉不惜亲自北京,目的就是希望全旭可以带给四川人一条出路。
秦良玉甚至没有与全旭的人接触过,也没有谈判,更没有提出过自己和马家的出路问题,她需要的只有一点,可以让四川百姓有口饭吃,不在饥馑遍野。可以让四川百姓活得更好的一点。
这一路上从四川来到北京,她亲眼看到,虽然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战火摧残,不过,全氏大明的官员和士兵,都在带着百姓重建家园。
这场罕见的暴雪,没有击倒全旭和他的新朝廷,虽然也有一部分百姓被冻死,或病死,但是绝对大部分受灾的百姓,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一座座临时搭建的房屋,就像现在川军居住的营房一样的房屋,成了受灾百姓的临时居所,灾民安置点的百姓,人人面色红润,根本就不像是受灾的样子。
她还亲眼看到受灾百姓的食堂,凭心而论,那些灾区的百姓,伙食远不如全旭招待川军兄弟们那样丰盛,主食要么面条,要么猪肉白菜炖粉条,尽管里面也有多,却不多。
尽管如此,灾民百姓的饭量却不受控制,能吃五个馒头或十个馒头,都是随便,尽管很多人穿着旧衣服,破破烂烂,却可以防寒保暖。
如果不考虑那些百姓的精神面貌,完全不像是军队,还以为全旭一口气扩充了几百万军队呢。
没错,这个时代想要一次性调拨大量的棉衣是不可能的,这些运往灾民的棉衣,既有百姓捐献的旧棉衣,也有军队捐献的旧棉衣,也有直接是从军需仓库里拉出来的崭新军装。
不管全旭采取了什么办法,至少没有看到受灾百姓自生自灭。
虽然说,面对灾民,崇祯也不是坐视不理,他也下旨赈灾,可问题是,崇祯和他的官员们,在赈灾方面的付出,完全不是一码事。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这么两相比较下来,崇祯会丢掉江山,那就不奇怪了。
通过这场救灾,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百姓,谁还认为全旭是乱臣?
老百姓不在乎谁是皇帝,只要这个皇帝能让他们少交税,那就是好皇帝,如果这个皇帝在关键时刻,颁布一道赈灾诏书,已经算是明君了。
事实上,在眼下百姓眼中,全旭的地位,可以说是千古未有的圣君。
就在秦良玉浮想联翩的时候,她眼中的这个千古圣君,正在他的末日堡垒中,颠鸾倒凤。
全旭的末日堡垒自从来到明末以后,基本上没有动过,四五年来不动,再好的车也会出现问题,特别是电池组,到了寿命的年限。
全旭就把末日堡垒转移到后世,进行大修,大修之后,就被全旭带过来,可以玩一下。末日堡垒也只有冬天,寒冷把地面冻得像石头一样坚硬的时候,全旭这才可以浪一下。
他与三娘躺在末日堡垒的大床上,用投影观看着法国大片,享受着立体环绕音响带来的刺激,一边实践操作着。
三娘精疲力尽的望着全旭:“相公,你这是不是像戏文里昏君?”
“什么叫像,你自信点,把像去掉!”
全旭没有半点不好意思:“我就是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