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 我太难了

徐成看着被烧成灰烬的粮食,心中愤恨不已。

这些粮食有的是从河东经太行山间的小路一点一点地运过来的,有的是从河内的百姓家里强征的,可以说每一粒粟米都是来之不易的。现在被晋军这么一捣乱,自己竟然便不得不把它们焚毁掉。

不焚毁不行啊!徐成试过把这些粮食做熟了喂给狗吃,有些粮食狗吃了没事,有些粮食狗吃了却是很快便死掉了。他无法确定哪些粮食被敌人下了毒,也没办法断定是否狗吃了没事人就可以吃。孟津渡上的数千尸首他可是亲眼见过的,他怎么敢让手下的士兵一一试吃!若因为吃粮再吃出人命来,这些士兵不暴动才怪呢!

回想起这些日子让人憋屈的作战方式,徐成竟然心萌退意了……

当初军中的工匠将吊桥做好之后,秦军上百士卒就把吊桥顶在头上向前攻击。吊桥挡住了晋军射来的弓箭,也挡住了头顶上抛下来的手抛雷,因此秦军的伤亡大大的减小。秦军的弱点在于吊桥竖起的过程中,那时候吊桥下面的秦军士卒将再次暴露出来,不得不忍受着两边山洞里的手抛雷的轰击。在晋军手抛雷的轰击下,秦军连续两次失手将吊桥掉落在了阵前的深沟里。

第三次秦军学了乖,先把吊桥一端固定好,然后用长木迅速地把掀起的吊桥翻过对面去。

吊桥成功铺设,还没等晋军反应过来,后方的秦军像疯了一样一拥而上。仓促之间,晋军只得拉出拒马,与秦军开始了硬碰硬的刺杀。两边的山洞中抛出了大量的手抛雷,阻断了后续秦军的靠近,一时间秦军拿拒马后面的晋军没有办法。徐成见状,连忙让秦军士兵携带着斧子等投掷工具重新冲上来,晋军眼见不妙,只好撤到第三关继续防守。

因为准备充分,秦军在一天之内便攻陷了第二关,伤亡人数也减到了三百余人,这让徐成信心大增。秦军没有接着强攻,而是命士兵们日夜不停地劳作,把这深沟填平了,并把先前的两个吊桥清理了出来,让工匠修复了也好继续使用。

秦军准备了两天,接着对第三关发起了猛攻。徐成满以为这次将很容易地攻下数关,哪知道这次晋军竟然用起了火攻。当秦军士卒信心满满地顶着吊桥向前走的时候,头顶的山洞里抛出了七八个陶罐,陶罐落在了吊桥上,瞬间破碎,里面水样的东西散在了吊桥上,有些甚至顺着木头的间隙,流到了吊桥下面的士卒身上。

“是桐油!”有知道的士卒惊叫道。

还没等秦军士卒反应过来,几柄火把已经从山洞中抛出,落在了‘吊桥’上。整个吊桥瞬间成了一片火海,那些身上沾了桐油的人,更是瞬间变成了火人。吊桥被扔在了地上,士卒们四处逃散,只留下那些被火烧着的士卒满地打着滚的惨叫着。后面的抬着吊桥的秦卒再也不敢上前,秦军的这次进攻又轻易地被晋军给瓦解了。

徐成无奈,只得暂停了进攻,召集诸将议事。

有人提议在吊桥上覆盖一层铁皮,认为只要这些火烧不到底下的士卒,这吊桥就可以继续往前铺。等拿下前面的工事,再慢慢处理吊桥上的火迹不迟。

“道理是不错,不过军中想要找到这么大块的铁皮,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徐成想也不想就否决了。军中没有铁皮,靠工匠一锤子一锤子地敲,先不说能不能敲出来,即便是能敲出来也耗费不起那个时间。

众人议论纷纷,却始终没有议论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来。还是邓焕提出了一个较为可行的办法:吊桥四周装上矮挡板,吊桥板上覆上一层湿泥,吊桥下方则裹上皮革。如此一来可以挡住桐油下渗,保护吊桥下方的士卒。士卒们只要能快速通过山洞的下方,就能迅速地把这吊桥架到深沟上。

“妙计!”徐成一听就觉得有谱。于是秦军有连夜对几个吊桥进行了改造。

这次虽然又付出了一些伤亡,吊桥却好歹又架到了深沟之上。

不过徐成显然小看了晋军的战斗意志。虽然秦军在深沟之上铺设了吊桥,晋军却迅速摆出了拒马,并在拒马之后拼命反击。这时候,站在吊桥上的士兵再也没有遮拦,被晋军用火和手抛雷屠杀了一个干净。后续的秦军冒着手抛雷和弓箭的攻击冲到了吊桥前面,眼睁睁地看着吊桥上打滚惨叫的同袍却不敢上前厮杀,只好有退了回去。

十几个晋军士卒抬起了吊桥,绑上了一管炸药。只听得轰隆隆一声巨响,刚刚铺设好的吊桥被晋军炸的四分五裂,再也不见踪迹。徐成没有办法,只好在铺设吊桥的同时,拼着巨大的伤亡用弓箭覆盖晋军的阵地。

双方你来我往,斗智斗勇。秦军在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之后,两日后终于又攻下来了一关。

天的工夫,秦军付出了近两千人的伤亡,终于攻破了敌人三道关。不过还没等徐成松口气,晋军两千多人就对孟津渡发动了一次夜间强袭。徐成没想到晋军在阻断道路的情况下,竟然还能出动大规模的军队夜袭。秦军仓促应战,虽然最终赶跑了晋军,却也被小股敌人弄坏了大军的粮草。徐成欲哭无泪,只得暂时先停下了进攻,向后方的邓羌求援。

得知秦军在北邙山方向进攻不顺利之后,刘牢之放下了心。因为刘牢之和邓遐的到来,洛阳城周围的防务得到了加强,原先驻守偃师的纪云部,也被刘义之推上了前线。这才有了司州军的夜袭。刘牢之把整训军队的任务交给吕涛和陈爽,他自己则和邓遐一起,到金墉城参加军事会议。

秦军在潼关和洛阳两个方向对司州发起猛攻,让司州上下的百姓都有些不安。如今大批的援军赶来洛阳之后,司州的百姓们总算是心安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