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莫相劝

和竺瑶说了半天,虽然磕磕绊绊的,却总算是把该说的事情都说完了。有些话竺瑶能听进去,有些话竺瑶却根本不理会。这些武将有时候认死理,光凭一张嘴那是说服不了他的。

“好吧!将军执意如此,小婿也没有办法。”刘牢之叹道。

竺瑶点了点头。刘牢之说得很对,若大司马不能成功代晋,桓氏和追随大司马的这些亲信们,早晚要受到新执政家族的打压。以桓氏的底蕴,在一二十年内或许不会垮台,但是像竺谦之这些人,以后在仕途上可能就会受到影响了。但是只要刘牢之不倒,竺谦之等人一样不愁出路。既然如此,竺瑶为什么要放弃追随大司马以谋求更高的利益呢?

“你我还是各行其是吧!没准像你一样,专心对抗胡虏,远离中枢权势的争夺,会更好一些。”被刘牢之这一番话说得,竺瑶也有些信心不足了。

两人谈完了公事,又聊起了私事。

竺瑶军务繁忙,这些年很少回京口,和刘牢之并没有深入的了解。近两年刘牢之和竺雪成亲之后,对竺谦之多有资助。从竺谦之的口中,竺瑶才知道自己这个女婿竟然做出了这么多事情来。货殖虽然是小道,但是能做大了也不容易,何况刘牢之在各地所置办的产业里,并不都是货殖之事。刘氏的农庄高产,不但养活了众多的庄民,还养活了众多依附刘家的手工业者。刘家在京口,是首善之家,现在真是达到了一呼百应的局面。

竺瑶做过荆州的水军都督,对于船只有着自己的喜好。刘家制作的轮船和海船船身稳定,载货量大,有着极高的水平。荆州军中也仿制了一些刘氏轮船,用起来确实好用,但是制作的费用太过高昂,所以数量并不多。

“好东西当然不便宜!”刘牢之理所当然地道,“刘家造的船主要是商用的。船队可以靠船来赚取大量的钱财,所以我们力求船只结实稳定、行驶快速,钱不钱的无所谓。”

竺瑶点了点头。刘家的船队运输效率惊人,从京口沿大江逆流而上,比其他船只能省出一半的时间。而且刘家的商号里,可以异地付款。现在荆州的商人采买海外的货物,已经不需要亲自到京口去。只要在江陵或者襄阳付了钱,京口的船队就会按时间把货物送到荆州,比起自己亲自到京口运货,不知道要方便多少!更为主要的是,采买货物的风险,全部由刘家承担了!

此事水上运货,不但因为水情不同船只容易倾覆。这一路的水道上,官军的勒索、水匪的抢夺,也经常会令商人们血本无归。像采买海外货物货值巨大的东西,陪一次可能就倾家荡产了。在荆州付款虽然需要支付给船队为数不少的运费,但是比起自己亲自到京口去提货的花费,还是要划算不少。

因为竺谦之的缘故,竺瑶也在荆州倒卖过几次刘家的货物,收益着实不少。可以说自从竺雪成亲之后,竺家的财富获得了很大的增长。

“阿全,养这么一支船队,投入巨大,虽然来回运货也有收入,但是其中的风险还是不小。你这么做合算吗?”竺瑶问道。

“当然。这两年光船队赚到的钱,就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否则他们怎么会年年添置新船,招募水手?”刘牢之笑道,“不止船队有收益,因为有刘家的商队负责运输,刘家制作出来的货物也更加畅销了!自从刘家的船队商人们不需要考虑进货的事,他们只需要在自己熟悉的地域分销这些货物就行了。”刘牢之解释道。

竺瑶点了点头。这小子能想别人之未想,也难怪他能把产业做这么大。如今刘家在各地的产业运转得成熟了,已经不需要他亲自操控这些产业了。竺雪曾经给自己写信,说刘家的产业虽多,管理起来却并不复杂……

“大司马筹备一次北伐,就需要举全晋之力,筹备好几年。若非大司马实行了土断之策,恐怕连粮草都准备不好。”竺瑶暗暗叹息道,“这小子不但能治理产业,还善于领兵打仗。若是能为大司马所用,该多好……”

“阿全,大司马当世英雄,为了实现神州统一,发送三次北伐。你既然志在恢复汉人故土,如何就不能为大司马效力呢?”竺瑶殷切地看着刘牢之,继续说道,“若阿全愿意,老夫为你引荐,日后立下大功,博个封妻荫子!”

刘牢之摇了摇头:“大司马私心太重,不能容人。薛珍、邓遐皆是一时豪杰,勇冠三军之辈,在大司马账下,不过走狗而已。如今,薛珍殒命,邓遐遭贬,这些人大司马都不看在眼里,小子还没自信到现在就比他们强的地步,哪里敢奢望得到大司马的青睐?”

刘家兄弟这两年在河南死战,屡立战功,桓温都视而不见,直到如今要对付袁真,有所顾忌才派人来商讨封赏的事宜,想想就让人觉得好笑!这个时候,主要竟然还想着让刘家兄弟为大司马所用,真是令人无语。

竺瑶兀自不死心,劝慰道:“薛珍、邓遐之辈,勇则勇矣,却不过只是一介武夫而已。阿全不但擅长领兵,还善于治理地方、经营产业,在大司马账下必能得到重用。”

“原来是看中了我理财的本事!”刘牢之暗暗好笑。

“只怕我这样的人到了大司马的帐下,连邓遐等人都不如呢!”刘牢之不屑地道,“谢幼度擅长领兵,郗嘉宾擅长阴谋诡计,这些人大司马若能用好了,也足以平定天下了。小子才疏学浅,就不到大司马帐下现眼了!”

竺瑶长叹一声,不再相劝了。听这小子说话,他对大司马成见已深,想要让他现在为大司马所用,怕是不可能了。等大司马真取得了天下,那时候刘家兄弟自然能看清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