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八风之音
平城万商来朝,商人之地,自然纸醉金迷,因此平城之内,奢靡繁华场所,数不胜数。不过文人自负风雅,平城之内,自然也少不了精致典雅之所,而其中,除了风月之地外,最受文人青睐的一间酒楼,便是八风之音。
这八风之音规模并不大,但堂屋熠乎光碧,茶阁炅乎琼华,内陈珍树翠草,精巧雅致,壁挂名人字画,尽皆真迹。而最与众不同的是,这酒楼每日午时会演奏一首高雅之曲,这些曲子乃是采用钟、磬、琴、箫、笙、埙、鼓、柷八种乐器合奏而成,而这些乐器分别由金、石、丝、竹、匏、土、革、木所制,八种乐器齐奏,犹如云起雪飞,更似鸾吟凤唱,让人含商咀徵,难以自拔。
赵谦与诸葛清岚收拾得当之后,便来到这八风之音,一进入其中,二人不禁眼前一亮,被室内装饰所震慑。二人来到一个角落处坐下,诸葛清岚赞道“这八风之音真是巍若仙居,我还未到过如此精致典雅之所。”
诸葛清岚虽然年纪轻轻,但其自幼随其父亲与兄长周游天下,眼界极高,能让其说出如此之言,足可看出这八风之音秀出群伦。
赵谦低声道“你说这八风之音暗藏玄机,乃是从何而知”
诸葛清岚道“我是听我兄长说的,他曾与人在此商谈,故而看出此处暗藏玄机。”
赵谦道“我怎么没看出来”
诸葛清岚莞尔一笑,道“这酒楼的名字便有些耐人寻味。”
赵谦思索道“八风之音吕氏春秋有言杂八音,养耳之道也。这八风之音,有何玄妙”
诸葛清岚道“八音,八卦之音。阴阳家以八风分属八卦,故又谓八卦之音。”
赵谦瞳孔微张,低声道“你是说这八风之音乃是阴阳家暗中所建但他们以八风之音为名,是不是有些太过招摇了,毕竟道家一看便知。”
诸葛清岚道“百余年前,道家被儒家所灭,六十余年前,道家刚开始复苏,又被不明人士重创,去年道家又遭袭击,虽说我们诸葛家没事,但其他地方却有所损失,现在道家犹如暴雨中的一叶残灯,阴阳家自然不惧。并且,这里也不一定便是阴阳家。”
赵谦道“你是说也有可能是有人假冒阴阳家”
诸葛清岚点头道“一年前的月白山一战,李顺假冒阴阳家对道家隐宗动手,因此这里也不排除是有人假冒阴阳家所建。”
赵谦道“不过也有可能正是阴阳家,我们来到此处,万一他们对我们动手,我们估计很难逃脱。”
诸葛清岚道“阴阳家的势力主要在中州,这里是平城,又是天子脚下,他们也要小心行事,况且寇天师坐镇静轮天宫,他们也有些掣肘。并且,我曾听我爹说过,蚩尤旗也开始派人潜入平城。”
赵谦道“蚩尤旗他们不是一向为非作歹吗”
诸葛清岚轻摇螓首,道“并非如此,蚩尤旗为恶,主要是儒家恶意诋毁,实际上蚩尤一脉大多也是有血有肉的磊落之人,只不过恩怨分明,小恩必还,睚眦必报,与中原宣扬的仁义不同,故而被中原排斥。”
赵谦道“这一点,倒和王兄、李兄二人有些相似。那我们来此地的目的是什么”
诸葛清岚道“用银针偷袭司马啸之人,内劲极柔,而用银针偷袭昙纬之人,内劲之柔,更在偷袭司马啸那人之上,能做到这一点的,除了道家、道教,便是阴阳家。”
赵谦道“但我们深入虎穴,要想查出线索,难度甚大。”
诸葛清岚道“不需查找,只要让他们知道我们来了即可。”
赵谦点头道“以静制动,此计不错。”
诸葛清岚道“何少侠他们现在何处”
赵谦道“何兄与冷姑娘他们跟在我们身后,若有人跟踪我们,他们能立即发现。李兄前去监视须弥山殿,王兄监视菩提寺。”
诸葛清岚道“我们来到此处,鲜卑段氏和长乐冯氏应该也会跟来。”
赵谦道“鲜卑段氏心思淳朴,极易被他人利用,估计会先来。”
忽的二人眉头微锁,看向远处,见两人踏步而来,正是鲜卑段氏段月、段风。
二人走到赵谦与诸葛清岚面前,赵谦往两个茶碗倒满茶汤,对二人道“二位请坐。”
段月、段风冷哼一声,坐了下来。赵谦将茶碗分别放到二人面前,道“药为百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这家酒楼的八风茗远近闻名,二位可以一试。若二位不喜品茶,他们的八风酿”
段风不愿与其废话,打断道“够了赵少侠倒是挺悠闲的,竟然来此来此地附庸风雅。”
赵谦道“段公子的死,廷尉府可没说与我有关。”
段风阴阳怪气道“还不是崔浩利用自身权势为你脱罪”
赵谦道“朝堂之上,长孙司空最为清廉刚正,若段公子死于我手,他绝对会将我绳之以法。这一点,段前辈应该心里清楚。”
段月道“我兄长死因不明,不代表就与你无关。再说司马公子被你所杀,乃是我亲眼所见,你可别想抵赖。”
赵谦道“眼见不一定为实。”赵谦扭头从窗户远望,见街道之上,有两名比丘正在表演神技,其中一名比丘坐于油锅之中,双手合十,口中喃喃吟诵,似是在背佛经,另一名比丘在锅下煽风点火,油锅滚沸,锅内比丘稳如泰山,丝毫无碍,甚至连汗都未出一丝。
赵谦对段风、段月道“二位觉得那油锅中的比丘如何”
段风道“大师有神功护体,刀砍不伤,油煮无碍,自远非你能及。”
赵谦道“他们事先在锅里倒入醋,再倒入油,油悬浮醋上,等到醋稍热,便偷偷将石灰、明矾、硼砂一类的东西放入醋中,醋立即沸腾,而此时醋与油的温度并不高,而醋酸而敛,热量不易入油,要烧很久才会沸腾,而此时,这些比丘早已表演完了。”
段风道“这只是你的一面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