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九章 下定决心

在一场近乎于兵变的情况下,李卫勉强取得了城南绿营大军的兵权,尽管只有三万人左右,可是得来也颇为不易,而且之所以说是勉强,完全是建立在诛杀邓天爵的基础上,使得许多人不得不畏惧罢了。

可问题是,这些绿营的骄兵悍将们,他们原先就不服从山东巡抚兼提督的陈世倌,也不服从在军中横行霸道的邓天爵,如今自然也不会服从一个空有其名的李卫了。

只能说,由于绿营兵将不够齐心,一时被李卫的雷厉风行给唬住了,因此才听从了他的命令,暂时受到李卫的约束。可等到时机一旦变化,绿营兵哪怕出现战场倒戈的情况,都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李卫在控制了这三万大军之后,第一件事便是南下前往泰安府一线,一来是止住绿营目前的溃势,收容逃亡的士兵,而来便是借着这个机会,在泰安府一线重新构建防线,件件都是要事,因此才选择了出此下策。

当然,李卫多多少少还是顾忌到了陈世倌在军中的威望,他没有主动去见陈世倌——那是陈世倌所承受不起的,毕竟李卫是上官,但是对于这件事情,李卫还是派钱明珍去委婉解释了一番,主要还是一些大局为重的废话。

陈世倌心中当然有些气恼,李卫尽管是上官,可是事前根本不通知他,多多少少显得有些不地道,这么一来,将来在山东还有什么人会将他放在眼里?

只是见钱明珍过来解释了一通,陈世倌当下也有些无奈,望着还在等待回复的钱明珍,他也只能一脸苦笑道:“大人此番终究是为了国事,下官让大人操心,委实有些无能,明日便会向朝廷呈递辞呈,以谢其罪。”

钱明珍当下却是吓了一跳,他明白陈世倌在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可是他作为一个师爷,又没办法说些什么,只得含糊其辞道:“抚台大人忠心为国为民,即便是我家大人也是钦佩之至,只是如今战事紧急,方才出此下策,抚台大人若是呈递辞呈,只怕我家大人会惭愧不已,还请大人暂时罢去此念,待我家大人回转之后,便亲自登门向抚台大人解释。”

陈世倌听到他这么解释,心里多少也好受了一些,只得无奈道:“原本督宪大人所言,乃结交山东士林绅友,将来亦可为大局出一份力,可是本官还没有真正谈个结果,督宪便移师泰安,只怕前番努力皆付诸东流......”

钱明珍自然能听到陈世倌语气里的无奈,他只得无奈道:“此番绝非我家大人朝秦暮楚,实在是因为有了大变故,徐州的失陷想必大人应该也知道.......”

说起徐州失陷,陈世倌不由得一愣,实际上徐州根本是守不住的,或者他根本就没想过要守.......所谓的十万绿营兵,那都是山东本地兵,受到山东士绅的影响更深一些,他们才不会跑到徐州去守城。

只是听到钱明珍说起这个理由,陈世倌终于没有了别的说辞,当下也就只得告退,他虽然不会真正的罢休,可是当下也想继续再观望观望,反正他对于那帮子骄兵悍将是没有办法,只看李卫能不能制服他们吧。

数日后,李卫率领三万大军抵达泰安府,却见到无数的溃兵在朝着济南的方向溃散,当下停在了泰安收纳溃兵,直接砍了几个不思抵抗的总兵和参将,还将他们的头挂在了旗杆上,这才止住了溃势。

可是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李卫心里明白,山东局势没有真正的主心骨之前,只怕局势无可挽回,那帮子士绅怕是一手拿着他李卫的好处,一手衡量着复汉军的威胁,正在两头下注,谁赢帮谁。

在这种情况下,李卫实在是万般无奈,只得给雍正上了奏折,声称山东危局危若累卵,需要支援......

........

对于李卫的上书,雍正并没有任何的办法,因为现在不仅仅只是山东一省的问题,河南田文镜崩得更快,他原本手底下都没有多少兵力,在复汉军第二集团军的进攻下,已经退到了大名府,与山东成了难兄难弟。

至于山西方面的清军也没有办法提供助力,眼下唯独真正的援兵,就是还在京城里的十五万清军主力,包括十万八旗新军和五万满蒙骑兵,构成了目前雍正仅剩不多的精锐。

与山东、河南的绿营不同,京城的这十五万军队,不仅仅只是装备上占据了优势,而且在人员构成上也都是选择的八旗勇士,他们对于大清的热爱与忠诚,使得他们的勇气并不比宁楚差,甚至更有几分破家灭国的悲愤之意。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大臣心里都明白,不能指望清军精锐南下,否则一战若是损失太大,只怕八旗都没了——因此八旗绝不能动,不光如此,还得随时准备着跑路。

到了这个阶段,雍正算是明白了张廷玉的良苦用心,他对于八旗的深刻了解,已经使得他看到了目前的结果,然而雍正还并不想就此认输。

可问题是,雍正不甘心,如果没有将最后的筹码放在战场上,就此选择退出关外,那么他这几年的兢兢业业又是为何?

雍正之所以努力推行新政,得罪士绅,得罪宗室,编练八旗新军,为的绝不仅仅只是在四年后灰溜溜退出关外,甚至还是在一仗都不打的情况下退出去,他不会就此甘心。

更何况,也不仅仅只有雍正不甘心,甚至是其他的八旗亲贵,他们也不会甘心,特别是已经训练了许久的八旗新军,倘若只是为了这样的结果,又何苦来哉?

因此,在接到了这一连串的求救信息之后,雍正深深思考了许久,他终究要踏出那一步。只不过在踏出去之前,他还得看看新军的情况,至少不能在糊里糊涂地走上战场。

“苏培盛,摆驾西山新军大营!”

自从纳尔苏因为贪腐被雍正下狱,后来又被放出来带兵以后,他表面上便已经在洗心革面,每日里与士卒同吃同住,甚至还亲自邀请一些懂得军阵知识的西洋人来军营里帮助训练,一时倒也让雍正感觉到几分满意。

可是不论面子上的花活再怎么好看,真正的核心点依然还没有彻底解决,那就是军备还没有准备充足,至少还有一成半的士卒在用旧式的鸟铳。

因此,纳尔苏在收到了雍正要前来巡视的消息之后,当下也有些无奈,他连忙带着全军的将领们,赶到西山大营营外五里,迎接正在一路前来的御驾。

望着面前风尘仆仆的八旗新军都统制们,雍正倒也没有别的废话,直接凝重道:“山东、河南战况危机,朕需要看看八旗新军如今的状况.....”

“嗻,奴才遵旨。”

纳尔苏带着八旗新军的各镇都统,像第一镇都统鄂善、第二镇都统觉罗伊礼布、第三镇都统拉锡、第四镇都统查郎阿以及第五镇都统那苏图等人,齐齐跪在地上,大声应诺。

雍正对八旗新军十分重视,所委任的八个镇的都统都是八旗内部的精英,来历相当不凡,纳尔苏就不说了,像第一镇都统鄂善原本就是军中宿将,第二镇都统觉罗伊礼布在之前也是军中悍将,第三镇都统拉锡原来是老十四的侍卫,后来投靠了雍正,因此也受到了重用,至于其余人也各有军功。

在这些各镇都统之下,副都统都是三十来岁的满蒙八旗青年才俊,因此先不看他们的带兵能力,首先体现了一点,那就是高层位置几乎没有汉人的位置,而这十分符合雍正的想法。

众人一路簇拥着圣驾,往新军大营中前进,只是还没有完全走进军营,便已经看到了一排排的八旗新军士卒,正排列着阵型等待着雍正的检阅,只是或许是天气的缘故,军士们情绪焦躁,阵型隐隐有些混乱。

“启禀皇上,如今西山大营仅仅只有新军一部,六万余人,还有四万人分驻其他大营,众人听说皇上要来,心里喜不自胜,早早便站在了这里等候,只盼得一睹天颜!”

纳尔苏一脸殷勤地在前带路,他前番因为贪腐事,几乎差点丢了脑袋,而如今脑袋虽然保住了,可是平郡王的爵位却给丢了,因此也不得不小心应付,只盼得皇帝能够将爵位重新封还。

雍正望了一眼八旗士卒们,脸上有些沉默,只觉得似乎有些不对,可是也不知道哪里不对,当下也便挥了挥手,“将士用命,朝廷自然不会有半分亏待,还需好生激励将士,来日杀敌报国。”

纳尔苏连声称是,只是又见雍正脸色有些不耐,当下便连忙挥手,适宜各镇都统前去带兵进行演练。

等到雍正等人登上观望台之后,便有人开始擂起战鼓,只听见三通鼓声之后,八旗新军的士卒们开始朝着演练地前进,他们身上穿着纸甲,肩上扛着新式的鹰嘴铳,腰间同样也跟复汉军一般,挂着长长的刺刀,表面上看上去倒挺像那么一回事。

最先露面的是第一镇的一个步营,他们率先从观望台下排着队列经过,只见他们排成了二十排,每排有二十五个人,形成了一个移动的小阵型,而小阵旁边还拥有一个军鼓手和一个旗兵,他们目光坚毅地从远方走来,阵型没有丝毫的散乱,这让雍正感觉到一阵满足。

“皇上万岁!”

“保卫大清!”

当新军步营来到了观望台下时,方阵中响起了雄壮的口号声,这些新军士卒们很明显在事前编练过许久,因此吼出来颇具一番气势。

“好好好!这才是我八旗健儿应该有的气势!”

雍正脸上闪过一丝红晕,他虽然没有打过仗,可是光看这股子气势,都觉得这些人打仗应该差不了,顿时为自己编练八旗新军的英明决策而感到欣喜。

在众人等到新军士兵们排成了三排阵型,他们举起了手中的鹰嘴铳,随后便在药池里倒入了火药,牵引火绳,接着在铳口塞进了弹丸,随后一同举枪扣动扳机,带动火绳点燃,随着一声巨大的轰鸣,浓白的烟雾瞬间罩在了校场之上。

当第一排的士兵们开完枪之后,第二排、第三排的士兵们又开始了开枪,周而复始,轮转发射,只听到不断的火枪轰鸣声,以及越来越浓密的烟雾充斥着整个校场,刺鼻的硝烟味道几乎让观望台上的人都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雍正没有屏住呼吸,他贪婪地享受着这种味道,它并不代表着刺鼻,而是代表着强大......打到目前为止,新式火枪都没有发生过任何的炸膛现象,而且也没有任何的士兵在开枪中受伤,这本身就是一个进步。

一直等到枪声彻底停息之后,便有人从远处搬来了靶子,只见那些扎在六十步开外的靶子上,已经是密密麻麻的弹孔,这也是过去清军所无法完成的目标。

若是新军中都是这般水平,雍正便有信心打赢这一仗,哪怕只有一半的水平,应该也不会打得太差......

见雍正神情里透着满意,纳尔苏也就悄悄松下一口气来,实际上他安排的这个营绝不是普通的营,而是全部由八旗内的老兵组成,他们经过了很久的训练,因此也是新军中阵列走得最好的营,哪怕是跟楚逆相比,也不会差到哪去。

一旁跟着雍正过来检阅的军机大臣们也都点了点头,倘若都是这般的操练水平,真要去打上这么一仗,倒也不是不可能,唯独一直默默无闻的张廷玉,却看得十分认真。

在跟着雍正巡视的王公大臣当中,还有一些人当初跟着康熙南征过,当下亦有几分感慨:“若是当初有如此强军,岂能坐视楚逆猖獗如斯?当年先帝亲征之时,便是汉军火器营当中,也没有可堪比拟者。”

纳尔苏亦是当年大战的参与者,可以说真正近距离接触过宁楚的火器的威力,当下亦是感慨道:“当年之败,绝非指挥不力,更不是勇气不足,实际上八旗之骁勇即便是楚逆亦无法比拟,只可惜他们仗着火器之利,却是使得八旗健儿白白牺牲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