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一章 马种改良计划

六月底,复汉军第三师和第十二师前进至罗甸城外十里,但是并没有选择立马攻城,而是开始扎起了营来,两万官兵就在小小的罗甸城外干得热火朝天,硬生生用了七八天的功夫,挖出了三条长长的战壕。

郭定安在禁卫师当旅长之前,可是从讲武堂出来的,在修筑阵地方面是绝对专家,除了三层战壕之外,还将铁丝网布置在了阵地上,做出一副严防死守的模样,似乎根本没有进攻罗甸城的想法,甚至连都往罗甸城打上一炮。

不用说,当这一幕出现贵州提督何世吉面前时,他算是彻底惊呆了。

要不要这么怂?难道真正应该怂的不是他何世吉吗?

实际上,当两万复汉军出泗州之后,何世吉就有些想跑的冲动了,他对于自家军队和复汉军的战斗力,都有很明显的认知,说句不好听的,对付他罗甸城里的八千清兵,差不多三四千人就足够了。

因此,当复汉军摆出一副守势的时候,何世吉心里莫名松了一口气,能不打他自然是希望不打的,只是缓过来以后,便有些歪心思了,那就是给自己报功。

虽然何世吉不知道复汉军为什么不进攻,可无论怎么说,他何世吉带领八千人一直坚守在罗甸城,到目前为之都没有让复汉军越雷池一步,这不是功劳什么是功劳?

“速速将信件送给督宪大人,这回何某也算是要发达了!”

何世吉摸了摸下巴,脸上浮现出一丝得意的笑容,他日日安排了暗哨盯着复汉军阵地上的动静,一旦有要发起进攻的迹象——他就立马带着自己的部队跑路。

如果复汉军要一直在罗甸城跟他僵持下去,那就自便,反正他是绝对不会带人出城半步的,要是能天长地久下去那就更好了。

在何世吉自以为是计的时候,却没发现自己在城外的哨探正在被不断捕杀,将他的战场情报空间无限压缩,几乎到了出城半里就有复汉军哨探追杀的情况,持续了几天以后,城内的清军就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罗甸城被彻底封锁住了。

郭定安自然不会跟他一个小小的何世吉大眼瞪小眼,实际上在他跟岳凌峰已经看出罗甸城是个香饵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别的想法,而且还是一个很大胆的想法。

那就是将黔贵二省的清军,彻底拖死在安顺府!

想要实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此郭定安是将整个计划呈递给了集团司令部,需要几个师来一起配合完成,完全是有可能达成这一战略目的。

不得不说,郭定安自从经过上次的新会之战后,就已经爱上了这种大包围大歼灭的战术,打垮敌人算不得什么,只有彻底歼灭对方的有生力量,才能让战争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束。

为了达成这一战略目的,郭定安已经率领了第三师秘密前往平塘,与第五师汇合进攻都匀,而且关键是从湖南出发的第一师,已经成功拿下了思州,正沿着正远、黄平和平远行进,预计将会在平越州完成集结。

通过这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方式,郭定安完全可以绕开罗甸方向的清军集群,完成对贵州府的突袭,风险相对更小,因此程铭已经表示了认同。

........

当朝霞露出天际时,天边第一缕阳光洒在了大地上,高低起伏绵延无际的草场上披着一层红色的霓裳,周围群山环抱,林木相绕,跃龙湖的支流延伸于牧场腹地,目之所及尽是牛羊、白鹭、草场、林木。

远处不时有悠闲的牛羊群正在吃着青草,还有一些马儿在肆意奔跑着,远方的跃龙湖星星点点,还能看到一些白鹭正在飞翔,宛如人间仙境一般,充满了宁静祥和的味道。

宁渝漫步于草场上,他并没有选择骑马,而他的身边则是围拢了一群人,一个个态度毕恭毕敬的跟在了后面,等待着宁渝的指示。

这里并不是草原,而是位于皖苏交界之地的滁州,距离离南京不足百里,因此其战略意义十分重要。可是对于宁渝而言,他今天来到这里并不是为了其他,而是为了巡视设置在此地的黄寨军马场。

世人都以为草原在北方,其实在滁州也是有一片草原的,那就是黄寨草场,还是一处历史十分悠久的草场。

在这个年代乃至于之前,战马的作用无需多言,因此在历朝历代中,马政都是中央朝廷十分紧要的一件事情,而设立在各处的草场也都十分关键,是直接影响到军队战马供应的重要因素。

滁州丰山,此地山不高陡,水盛草茂,本身就是一处十分适宜于战马喂养和繁衍的好地方,因此早在明洪武六年时,兵部就曾经下令在滁州设立管理舆马与马政的官署太仆寺,并且在黄寨草场大规模养殖培育战马。

尽管在靖难之后,明京师迁都至北京,也在北京设置了太仆寺,可是在滁州的南京太仆寺也一直保留了下来,一直到明亡为止。

在一群大臣当中,有几个人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正是恩斯特先前从欧洲各国请回来的养马专家以及相关的骑兵军官,他们也穿着宁楚的红色官服,只是看上去有些不伦不类的。

“约翰,朕听说你这次从英国带来了十几匹阿拉伯马的马种?”

宁渝望了几眼远方的马群,却并没有发现阿拉伯马的身影,大部分马都还是蒙古马,便有些好奇。

一名眼睛颇大的西洋人听到翻译将皇帝的话翻译出来后,便向前走了两步,恭敬道:“大皇帝陛下,我确实为帝国带来了十二匹阿拉伯种马,这些马将会作为马种来培育适合帝国的战马。”

听到约翰说的培育马种时,宁渝的心里不由得一动,实际上马种改良这件事并不是西方人率先开始的,中国目前的马种也都是经过了漫长的改良时期。

早在汉朝的时候,为了应对草原匈奴的威胁,汉朝不惜花费巨大的代价去改良自己的马种,其中征大宛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获取大宛的汗血马马种,后来从大宛得到了三千匹汗血马,对后来的军马育种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由于历朝历代都极为重视马政,因此改良之举也没有停下来过过,唐宋时期也屡有改进马种的举动,甚至在宋朝还将官养改为民养,实行王安石的“保马法”,但是这些办法并没有很高的改变当时的马种。

一直到了元代时,由于蒙古入主中原,却是使得养马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当时的元廷的牧地,从东边的耽罗,到北边的火里秃麻,乃至于西边的甘肃云南,都建立了大量的马场,甚至连朱元璋后来的骑兵,都是选用的元廷马场的马匹,而蒙古马也基本成为了明清时的主要战马来源。

不过除了蒙古马以外,还有两种战马马种,分别是哈萨克马和后来通过哈萨克马培育出来的伊犁马,不过这两种马种都是来源于新疆,相对数量较少,因此目前的主流战马还是蒙古马。

“约翰,朕将你放在了滁州马场,你对于帝国目前的战马,有多少了解?”宁渝也不是直接一拍脑袋的主,还是想多听听相关专家的意见再做决定。

约翰淡淡地望了一眼那些马场上的蒙古马,低声道:“陛下,若是您不说,我都以为那些马都用来拉货的驴子。”

翻译听到了这句话时,顿时脸色一变,都不知道应不应该翻译,却是引起旁边大臣们的好奇。

宁渝对英语还是懂一些的,自然明白这个面前西人的意思,轻声道:“约翰,你认为这些蒙古马都不适用于作为战马而存在吗?”

“陛下,蒙古马是一种十分古老的马种,它有很多优点,比如身躯粗壮,四肢坚实有力,体质粗糙结实,生命力顽强,在蒙古草原上会有很出色的表现——可是对于您的帝国来说,想要拥有一支强大的重骑兵团,就不能选择蒙古马,因为它太矮了。”

约翰一脸认真的说道,他根本无意于去指责蒙古马什么,只是他明白光靠蒙古马,根本无法训练出一支合格的重骑兵出来。

宁渝一直想要的胸甲骑兵,其实就是欧洲最典型、最普遍的重骑兵,他们穿表面抛光的钢制胸甲,头戴黄铜装饰的钢盔,光是胸甲的重量就多达7-8千克,而重骑兵的战马要求体壮高大,对速度和机敏性要求不高,但是一定要有冲击力。

而蒙古马的身高通常只有120~142厘米,体重在267.7~372千克之间,这种身高体重的战马,自然不太符合约翰的需求。

“陛下,现在欧洲各国所使用的军马,都是经过了不间断的培育出来的,像英国的纯血马、德国的汉诺威马,还有法国的塞拉·法兰西马,这些战马在身高和体重方面,都要远远高于蒙古马。”

约翰一边说着,一边解释道:“像这些培育出来的战马,在身高上通常都有150厘米到160厘米之间,且体重也远远高于目前的蒙古马,因此我们也需要利用阿拉伯马,结合蒙古马来改良出适合帝国的马种。”

“约翰,朕明白你的意思了。”

宁渝宁渝不由得轻轻叹口气,实际上这个问题不是只有他遇到过,历史上的日本也曾遇到过,并在明治维新后掀起过一次马种改良的运动,可是那次的马种改良,却经历了几十年不间断的培育时间。

早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马种通常是来自于蒙古马和日本本土的一些种马,像御崎马、木曾马、野间马、北海道和种马、对州马、与那国马、宫古马等小型马,由于日本本身条件限制,再加上马政上的不作为,因此一直到明治维新前,日本马的身高都在100厘米以下,简直比驴还矮。

后来到了明治维新初期,法国曾经赠送给日本一些阿拉伯马,而当时的明治朝廷还在以本土的小型马作为军用马,实在是难以堪用,因此便痛下决心改良本地马种。

这一改良就是十年,当然在这十年的过程中,日本马的改良工作也很到位,在册军马的平均体高达到了135~138厘米,而后为了近一步提高军马素质,日本政府于当年成立了近代化的马匹育种机构——三田育种场,并开始实施为期三十年的第一期马种改良计划。

该计划从西欧各国学习先进畜牧技术,从世界各国引入类型各异的良种马,对日本马进行全面改良,以致于到了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军马的平均体高已提高到142厘米,平均体重也达到了329千克,基本完全超越了中国的主流军马。

可是即便如此,在后来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华,日本的军马与西欧各国的军马依然存在明显的劣势,在身高上仍然差了接近20厘米,在体重上差了近70千克,以致于引起了各方面的嘲笑。

然而到了1906年时,日本的第一期马种改良计划结束,便设立了马政局,随即开启了第二期马种改良计划,依然持续三十年,而这一次也大量引入了欧洲的优良马种,使得改良后的军马在身高方面上升到了160厘米,体重更是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因此,对于这动不动就为期几十年的马种改良,宁渝打心里是有些担心的,若是真要花那么久的时间,他还怎么等到军马改良?只能先用目前的蒙古马凑合凑合了。

“陛下,我计划在中国花十年左右,便可完成蒙古马与阿拉伯马杂交的改良计划。”约翰一本正经地说道,他当然不会想到宁渝还能联想到日本的马种改良。

实际上,这一点就完全是宁渝产生的误会,日本马之所以花那么久的时间完成马种改良,一方面是原来的底子太差,不得不花更久的时间来补课,另一方面则是日本政府由于经费限制,根本拿不出那么多的钱来进行马种改良,因此自然耗时颇久。

可是中国毕竟不一样,一方面原本的蒙古马根子都还在,二来是宁楚在经费方面要大方许多,因此通过大批量的马种来培育,是完全可以缩短这个马种改良时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