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六章 真的是神童
实际上,在李智云吟诗的过程当中,杨坚一直都有些神思不属。
整座大兴宫中,没有人比他这个皇帝更加忧心版图问题,东北边境上的衅端尚且悬而未决,他哪有心思考虑别的?
只不过因为独孤皇后的到来,又接下了杨广的提案,他便只好给老婆凑一凑趣,不然他根本就不会理睬李智云这档子事情。
而当高颎提出要把那封书信给李智云看一看的时候,他才蓦然醒转,对啊!既然是神童,或许真的有可能看懂这封信,当即命令身边的宦官把书信递了过去。
李智云接信在手,只略一浏览,脸上神色就微微有些变化,抬起头来先是看了始终陪在自己身旁的羽裳一眼,然后转向皇帝说道:“陛下,这封信是高句丽人写给罗艺的。”
此言一出,宫殿里至少有三个人大吃一惊。
最吃惊的却是羽裳,她知道罗艺乃是隋朝的戍边大将,如果李智云所言无虚,那么这封信就该是故国高层写出的策反信,可是为何如此重大的事件居然没人过来知会一声?
其实高句丽的军政高层人物并没有狂妄到想要吞并中原的地步,没那个实力就不会产生那样的野心,他们最多也就是趁着五胡乱华的时候蚕食一下昔日大汉的领土罢了。
即便是蚕食,他们也是提心吊胆的,唯恐中原政权把矛头对准他们,占了人家华夏的乐浪和玄菟啊,万一哪天人家想起来要拿回去呢?那一准要爆发战争。
为此她的父亲羽则男制订了一个长期的计划,拟在大隋高层圈子中安插眼线,在随时掌握隋朝的政经军事情报的同时,力争拉拢重臣下水。
羽裳就是这个计划的主要执行者,她父亲制造了一个假象,把“父母双亡”的她卖给了杨素,而今她则更乐于跟随杨广,因为杨广才是除了皇帝之外权势最重的那个人。
她父亲交给她的任务是:通过拉拢重臣能够左右大隋的朝政当然最好,但若是做不到这样,能够像苏妲己那样祸乱朝纲也很不错,最不济,在两国爆发战争的时候,也能够给本国提供宝贵的军事情报。
然而为何策反罗艺这样大的事情都没人告诉我?而且策反罗艺的书信已经到了大隋皇帝的手上,这不是马上马就要开战的节奏么?
她尚且不知五六月份的时候高句丽已经进攻过营州了,却没有人通知她这场战事,此事另有因由。
除了羽裳之外,别人大多也是吃惊非小,单说杨坚和高颎两人,他们知道这封信是高句丽人写给罗艺的,是因为他们看懂了武奎的奏折,然而李智云却没看过武奎的奏折,只看了信件一眼便指明了此信大致内容,这说明什么?说明他真的能够看懂这封信。
高颎便不免有些自古英雄出少年、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感慨,但是此刻他这个死在沙滩上的前浪却顾不上自己的脸面,连忙问道:“智云,你是如何看懂的?老夫倒要请教。”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是做学问的态度。高颎问出这句话的时候就已经放低了姿态,是真心想要弄明白这封信的玄机,并没有继续为难对方的意思。
李智云笑道:“不敢当,这封信是用汉字的读音来说高句丽语言,我懂得高句丽语,所以就看懂了。”
杨坚和高颎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隋朝时期的高句丽国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如果一定要用文字来交流,那就只能使用汉字。这种状况从西汉开始,经过东汉乃至三国两晋南北朝甚至宋元时期都没改变。
然而问题是谁去教授高句丽人学习汉语并且使用汉字呢?答案是没有。华夏大地上的当权者连自己的国民都无力教育,又怎么可能去教育高句丽人?
所以就有了眼前这种事情的发生——明明是汉字写出来的信,意思却与汉字的字意全无关联。
这就好像用普通话同音字来标注粤语一样,写成句子之后还是普通话的意思么?肯定不是了。
李智云的寻侠系统能够看懂一切文字,听懂一切语言,印度语都听得懂,韩语又算的了什么?只把那些文字连在一起过了一遍就知道这是棒子话,太小儿科了。
杨坚大悦,“果然是神童啊!”又吩咐道:“那你就把这封信给朕读一遍。”
李智云却反问道:“陛下是让我使用高句丽语来读么?”
杨坚不禁一愣,但随即就哈哈笑道:“当然不是,你便用汉语把全文翻译过来即可。”
李智云欣然从命,当即把全信翻译了一遍,大意是只要你罗王爷愿意合作,将来得了大隋的江山,高句丽愿意分出一半来给你,并助你立国,今后唇齿相依。信件的落款人是渊盖苏文。
羽裳听了渊盖苏文这个名字之后就又是一愣,心说这怎么可能?这渊盖苏文跟你李智云是一般大的孩子,他怎么可能给罗艺写信?这简直是胡说八道!
羽裳认识渊盖苏文。因为渊盖苏文的父亲渊太祚是自己父亲羽则男的师弟,渊盖苏文出生的时候自己也才五岁,等到自己被父亲卖入越国公府的时候,渊盖苏文也仅仅是一个四岁的孩子。
一个十一岁的孩子写信策反敌国边陲重臣,这话说出去谁信呢?
然而杨坚和高颎却不知道这个渊盖苏文何许人也,更不知道此人的年龄,只根据李智云的翻译来判断,认为此人应该是高句丽领军将帅一级的人物。不仅杨坚高颎这样认为,就是李智云本人也是这样认为的。
李智云是知道渊盖苏文其人的,2006年棒子国曾经拍过一部历史连续剧,吹捧的就是此人,在那部神剧之中渊盖苏文还弯弓搭箭射瞎了亲征高句丽的唐太宗一只眼睛,总之牛逼吹得咣咣的,此为棒子国惯用伎俩,不足一哂。
但是李智云却不知道这个渊盖苏文与他同岁,穿越科研小组让他来唐朝寻侠,寻的是华夏大地,找的是炎黄子孙,绝对不会寻到惯于吹牛逼的国度去,所以他根本没有研究过这个外国人。
杨坚和高颎都对高句丽不甚了解,因为在他们的一生征战之中根本无暇顾及这个区域上的势力,即使是接到了营州刺史韦冲发来的奏折和战报,对这个异族势力产生了征讨之心之后,也还是对其了解不多。
没有了解的渠道,怎么了解?现有的了解就只来自于韦冲和武奎的奏报。
“只凭这封信的意思,似乎还不能确定罗艺已然谋反啊!”杨坚环顾众人说道,“既然你们都在,就都帮朕想一想,如何灭了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高句丽!朕需要你们献计献策。”
羽裳闻言不禁大恨李智云,李智云啊李智云,你个小屁孩瞎翻译什么啊?你不乱翻译,皇帝能发兵攻打我们么?
她心里怨恨李智云,却又毫无办法,李智云可以说他懂得高句丽语,她却不能这样做,人家李智云是李渊的儿子,懂得一门外语那叫博学多才,而自己呢?自己若是也说懂得高句丽语,只怕立马就会被怀疑是高句丽的奸细。
杨广一伙人见状就不禁面面相觑,这跑题了啊,说好的让李智云进入东宫呢?怎么没下文了?但是他们跟羽裳一样没办法,皇帝亲口把这事儿提到议程上来,他们怎敢转移话题?
没等谁先发言,杨坚又补充了一句:“忘记告诉你们了,鉴于五月高句丽犯我营州,朕已经决定发兵征讨了,你们只需要帮助朕来挑选将领即可,朕觉得来护儿比较合适,据说高句丽那边既有江也有海,要去征讨就必须带上水师,众卿可有异议?”
羽裳听到这里彻底傻了,这怎么可能?这一定是假的!
虽然不能说自己付父亲独揽高句丽的军权,却也能够决定军队的调度,进攻大隋重镇这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必须要得到父亲的批准才能进行,父亲怎么可能贸然进攻大隋?要知道大隋现在可是正在国富民强的时候啊!
而且就算父亲真的发动了这场战争,也不可能不给自己通知,最少也该跟自己打个招呼,要些情报回去再打吧?为何连个联络人都没有?师兄王薄倒是来了,可是王薄也没说父亲有什么安排和调整,明显就不是父亲派来的。
羽裳还只是懵逼,李渊却是差点吓尿了,心中狂喊,陛下啊,来护儿已经死了啊,还是特么我儿子杀的,咱换个人不行么?
李智云也是有些头大,眼看就要东窗事发啊,这可咋办?实在不行就只能抓住姨奶奶独孤皇后当人质了。
忽听杨广接口道:“禀父皇,儿臣以为来护儿有些欠妥,来护儿虽然勇猛,却只擅于江河作战,为将有余,为帅尚嫌不足,而今水师却须从海路出发,与兵马之旅分路进军,其统帅需要找一个全才来担任。”
说罢看向李智云一眼,意思是:怎么样?关键时刻只有我护着你吧?你爹都白搭。
杨坚不知二儿子和李智云之间的猫腻,皱眉道:“你的意思是,调周罗睺来统帅水军?”
杨广答道:“正是!”
独孤皇后随即接道:“阿摐所言甚是,据臣妾所知,周罗睺在统帅水军方面远胜来护儿,且有过海战经历,臣妾附议。”
杨坚苦笑道:“朕本以为那高句丽不过弹丸小国,用不着周罗睺这等帅才弹压,既然皇后也这么说,那就这么定了,让周罗睺去。”
独孤皇后道:“狮子搏兔,亦尽全力。陛下英明。”
敲定了周罗睺,就不用再派来护儿去了,李渊禁不住擦了一把额头上的冷汗,暗暗庆幸的同时,却又对杨广的做法表示不解,他为啥要替我们父子遮掩呢?
水军统帅定了,接下来就是讨论主帅、主将和监军的人选。
主帅就是行军元帅,又叫行军总管。未必一定武功高强,但爵位和官职必须够高,通常都由王这一级的人物来担任;
主将才是具体带兵打仗的指挥官,同样不一定武功高强,也不一定非要冲锋陷阵,但是必须懂得战阵之法、攻守之计。
监军这个时候也不叫监军,一般叫长史,由文官担任,负责受降或谈判时的事务,其实说穿了还是监视武将的举动,令其不能随意地“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杨广第一个自告奋勇,要求充当主帅,杨素紧接着请缨,想要争一争主将这个位置,这是他和杨广多年之间的配合,很是默契。
高颎和宇文化及也都毛遂自荐,要充当监军。
只有李渊因为歌谣的事情已经辞过职了,并且经过了姨娘的批准,此时若是再出来请战就显得前面目的不纯了,所以站在当场很是尴尬。
杨坚并没有完全接受这几人的自荐,想要为国效力自然是好的,但也不是谁想去就能去的,“阿摐你的功劳还少么?这次你别去了,让你五弟去历练历练!”
杨广的五弟也是杨坚和独孤伽罗的亲儿子,叫杨谅,封汉王。杨谅一向最得杨坚的宠爱,却因政绩战绩以及作秀功夫都远逊于杨广,所以在他母亲眼里远远不如他二哥。
实际上杨广本来也没想去,只是表示一下态度而已,不说他早就知道这一次的机会是杨谅的——因为杨坚早就说过,说下一次发生战事,只要敌人不是过分强大,就让杨谅去锻炼。单说就为了正在进行中的刺储计划,他也离不开长安城。
杨广不去,杨素自然也就不再踊跃了,宇文化及也是一样,见高颎争得凶,就乐得做个人情退让下来。杨坚准许了高颎监军,又听取高颎的推荐,命王世积为主将,王世积的武功韬略都不算突出,但是这个人跟汉王杨谅与高颎之间的关系都很好,让他去也算合适。
水路大军的将帅已定,问题就回到了先前——统领大军驻扎幽州的罗艺到底会不会谋反?这事儿需要推敲,更需要派人调查,一旦查实,还需要做出处理。
众人各抒己见一番之后,杨坚忽然问起了李智云:“智云,你觉得罗艺会不会谋反?”
李智云沉死了片刻才道:“我觉得应该不会。”
其实他早就知道在隋文帝在位期间这场中韩之战当中,隋朝方面没有任何人里通外国,不论是正史还是野史乃至演义,都是如此,所以罗艺也不会反叛。
“你为何这样认为呢?”独孤伽罗饶有兴致地询问。
李智云侃侃而言:“罗艺若是想要反叛,在南陈未灭之时才是最佳时机,而那时他却选择了归顺;而今大隋江山稳固,陛下及朝廷又没有亏待他,他如何会起反意?而且他若是真的反了,依靠区区高句丽能够抗衡大隋的精兵良将么?我觉得罗艺不会这么傻。”
“智云见识不浅!”
“智云言之有理啊!”
杨广、杨素、宇文化及立即抚掌点头,不吝赞美之辞,只盼独孤皇后晚上留她这个外甥孙吃饭才好。只弄得李渊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觉得有必要回去再问一次万氏,你以前是不是真的跟杨广那啥过。
然而别人都在说话,自己总是不出声也不好,就向皇帝行礼道:“陛下,当此国战之际,微臣本来也想请战……以报效陛下和皇后的知遇之恩,只是刚刚……”
杨坚一摆手就打断了他,说道:“朕明白,你不必多言了。”随即看向李智云道:“智云啊,这季无头,海无边,天下早晚归他管这首歌谣你是否听见过呢?”
李智云躬身道:“回避下,草民听过这首歌谣。”
杨坚点了点头,缓缓道:“既然你听过,那么你怎样看待这歌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