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宝物

>二十五日琼州一处海港。

“介甫兄看来对我意见很大。”

“君实兄,你看看岭南,再看看联合政府,变法势在必为呀!”

岩石上,沙滩上星罗棋布,一个个先天高手三五成群说笑着,环球航行结果如何今日揭晓,程颐、司马光、王安石、刘琴等一个个都到了,整个武道界凡是大宋儒家文化幅射范围内,所有门派几乎没有不到的。

“那就是秦仙傲?”

“那两个争吵的是王安石和司马光!”

自然而然的,刘琴、秦朝、程颐、吕公著、苏轼、王安石、司马光等一个个在学问界举足轻重的聚集一起,站到了最好的位置。

没人敢跟他们抢,虽然没人说,可是整个武道界哪一个学问家是第一阶梯,哪一个是第二阶梯,大伙儿心中都有数。

如果第二阶梯的硬要凑到秦仙傲、程颐、司马光等一伙中,所有人的眼光都能杀死他。

“变法是势在必为,可是胡乱变,却是万万做不得的。”

“错了可以在做的过程中改正,不可能,天下也找不到完美的方案!”王安石、司马光争得面红耳赤,秦朝也和程颐争议理气之道,忽然——

“快看!”

“来了!到了!”

一个个连看过去,只见水天相接之处,显露一个黑点,那是一抹桅尖,渐渐黑点越来越多,桅竿露出越来越多,很快一只巨大的船队出现在众人面前。

“回来了!”

“他们终于回来了!”程颐停下了和秦朝的争辩,司马光、王安石也停下了争论,一个个都看着巨大的船队,很快船队便到了近前,而后一只只小船涌向岸边。

“是他们!”

“就是他们!”看着船上的人,一个个激动起来,很快船靠岸。

“老师!我们回来了!”

“掌门,我们成功了!真的成功了!”一道道身影从船上飞起。奔向众人。“这里!”“刘师兄,我们在这里!”海滩上,岩石上一个个先天高手也冲向航队,很快人群汇合。

“怎么样?”

“你们真的一直往东走?然后就……”一个个询问着。蓦的一百多人冲向秦朝这边。

“老师,我们成功了!”

“秦公子,我回来了!”

成功了?

真的成功了?

程颐、司马光、吕公著、王安石、苏轼、刘琴……望着这些晒得极黑归来的一条条汉子。

“嗖!”

一道身影跪在程颐面前:“老师,我们过了扶桑后,一直往东行走。走的时间并不长,就遇到一块大陆,这块大陆十分巨大,跨越这大陆用的时间太长了,跨越这大陆后,在大海中航行没多长,再次遇到大陆,这大陆上居然遇到了波斯商人,这时我们就知道这大地确实是圆的,我们已经到平常我们所说的极西之国。而后……”

“砰!”

一道身影落在司马光身前:“老师,这一次往东行走,虽然有些波折,时而向东北,时而向东南,可大体方向我们可以肯定一直是向着东方的,我们居然真的走到了我们平时所谓的极西之地的国家中……”

王安石、吕公著、董汐严、圆照宗本大师……一个个大佬身前都有人报告着这一次行程。

“秦公子!”

黄海樵走到秦朝身前:“我现在已经可以肯定,这一片大是个圆球,这个球比我们以前想象的还要小!”

“好!很好!”秦朝心中极为激动,来这个世界这么久。这一次才算是真正感觉到自己确实大大的改变了这个世界的进程,秦朝看向四周。

程颐听着手下的叙述。

“原来我们真的住在一个球上,而且这个球还真的不算大!”程颐眼中有着一抹抹流动的光芒。

“虽然我早就确定了我们生活的这片大地是个球,可是……”司马光微微眯起眼。眼中也有着流动的光茫,王安石、吕公著……一个个大佬,一个个门派的领头人,很多眼中都闪起泪花。

莫名的秦朝心中一根枷锁断开了。

自王安石宴席上秦朝放言要摘波粒二象性的长生果,秦朝就一直处于思索摘果的紧绷状态,即便是回秦家寨大婚依然没有真正的放松。

这一刻!

秦朝真正的大脑中一片轻松。再也没有一个个的长生诀公式。

“黄岛主,这一次航行,伤亡如何?”秦朝放开心情询问着黄海樵,时间流逝,环球航行归来已经有三日,环球航行真正的获得大成功,整个武道界都沉浸在一片欢庆之中,清风庄园,秦朝放下手中黄海樵的笔记。

“橡胶到了,红薯也到了,玉米到了……”

秦朝整个人都是轻松,凡是后世人都知道橡胶对于社会的工业的贡献是无可估量的,可以说有了蒸汽机工业革命只是个小娃娃,可蒸汽机加上橡胶,加上化学,一切便真正完善起来,才有了大踏步前步的实力。

“橡胶一到,蒸汽机的另一条腿便补齐了,我这岭南的工业基础建立很快就可以跨入大发展时期了。”

“而红薯,玉米等高产作物!”

后世有一句话,小麦成就了强汉、盛唐,水稻成就了富宋、刚明,而红薯、玉米成就了超级大清,清朝养活的人口超过了三亿,远远超出以前任何一个朝代。

“老大!”秦虎风风火火闯了进来,“黄岛主带回来的你叫做红薯、玉米,还有土豆这些苏大人给抢走了一成,老大,这东西味道挺好的,也给我一成吧?反正只要留一点做种就可以。”

“苏轼抢走了一成?”

秦朝眉头皱起。

“哈哈,我说秦师弟,你不用这么小气,反正还有那么多。”苏轼朗笑着走了进来,“我弄一些回去,也不是全做吃的,我也有几块地。正好种着。”

“苏大哥,这东西现在是要用来育种救济天下的。”秦朝看着苏轼很无语,历史上苏东坡就是个吃货,后世不少有名的食物都是源自这大吃货。昨天苏轼发现了船上带回来一些来自番邦的食物,自然要尝,没想到这一尝,便上瘾了。

“救济天下?这东西能救济天下?”苏轼哧的一声笑,“我说秦师弟。你就别哄我了,番邦来的东西,我苏东坡又不是第一次吃,这些东西的作用不过是给老百姓菜篮子添点花样罢了,你别弄得这么大义凛然,好像多么高尚似的。”

秦虎也笑了起来,向秦朝挤着眼:“救济天下也罢,做菜也罢,反正留有种,老大。你就给我一份吧!”

秦朝哭笑不得,确实无论红薯、玉米、土豆这些都是既可做菜,也可做粮食,可是秦朝三令五申让黄海樵弄回这些,就是因为大宋开始进入一个灾荒频发的时代。

真实历史上,很快就会爆发各种起义,甚至包括方腊、水泊梁山都是这一段时期爆发的,也是因为天灾**辽国攻宋,北宋自此灭亡,可以说如果历史不做大的改变。今后一些年,整个大宋的旱灾、涝灾会不断发生。

如果不想法子解决老百姓在灾荒中的口粮问题,秦朝人气再高,岭南治理再好。联合政府再怎么是老百姓选出来的,百姓们也会有怨言。

一旦司马光、程颐等人认为是老天在惩罚秦朝等人的大逆不道,在惩罚联合政府不忠不孝,各种流言四起之下,岭南不会起义爆动,秦朝有信心。可其他地方不会有兵祸?

就算没有兵祸,可是死了人,旱涝灾害让很多人活不下去,这些事终归要上书,记入历史的,这对秦仙傲的名声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不行,苏大哥,你抢走的那一成也得给我交回来,不然可别怪我翻脸无情!”秦朝沉着脸。

苏轼顿时不乐意了:“秦师弟,你别以为我不知道,你自己也是个吃祸,阿碧妹子成天变着花样给你做好吃的,你瞒得了谁?”“哈哈!”秦虎顿时笑了起来,扫了一眼苏轼,“苏大人,虽然阿碧嫂子是老大的专业厨师,可我老大自己其实也是个大厨,和你一样,都精通厨艺。”

“哦?”苏轼乐了,“这么说,秦师弟让黄海樵弄这些东西回来,就是给自己吃的,秦师弟,要命有一条,想要苏某交出那些东西,休想!”

“君子爱吃,取之有道!”秦朝沉着脸,“苏大哥,小虎,你们知道这红薯、玉米、土豆最大的优点是什么?不是好吃,而是他们耐干旱、耐盐碱、生长周期短,易于种植,而且单位产量非常高。”

“耐干旱我懂,可耐盐碱?”苏轼疑惑看着秦朝,随即一笑,“你别忽悠我了,耐干旱的多的是。”

“没错,这天下耐旱作物确实很多,可是能在斥卤地生长。”

“斥卤地也能长?”苏轼一愣。

“斥卤地就是盐碱地。”秦朝沉声,“这些东西病虫少,条件好一点的地区种,像玉米亩产可达千斤以上。”

千斤以上?

苏轼瞪得眼珠子滚圆,秦虎治理岭南对农作物也极为熟悉,也瞪着眼:“老大,你没骗我们?这水稻已经是最大的高产作物,也不可是亩产四百斤左右,小麦更是低,你说玉米亩产有千斤?”

“这还不止,这些都像水稻一样是一年可以多季种植。”秦朝沉声解释,“水稻还需要大量的水肥灌溉,可是这些,你随便在山地里挖一块地种上,不用多操心灌溉,这要是在大旱之年,会如何?”

苏轼脸色凝重了。

“当然玉米虽然一年可有两季,可种一季最好,可红薯土豆都是可以二季,甚至三季的,最重要的是土豆的亩产可达二三千斤!”

二三千斤?

苏轼吸了一口凉气。

“土豆还不算什么,你知道红薯亩产是多少?”秦朝哧的一声笑,“是四五千斤!”秦朝很是感慨,好的农作物品种甚至能挽救一个国家的命运,明未天灾不断,北方农民完全活不下去,跟着李自成起义推翻了明朝统治,很多后世人分析,如果当时崇祯重视在北方传播已经传到中国南方的玉米和红薯便不会灭亡。

而清朝入关后就极为聪明,一边打天下,一边推广红薯、玉米等作物,也因此有了整个大清几百年江山。

“四五千?”

苏轼、秦虎眼睛再次瞪圆。

“秦师弟,四五千斤,你真的没忽悠我?”苏轼死死看着秦朝眼睛,秦朝哧的一声笑,一指旁边的册子,“那是黄海樵的笔记,这里……”秦朝抓起册子翻了几下,而后往苏轼身前一递,“你自己看。”

“不可思议,居然都是真的!”苏轼看着册上黄海樵的记叙,眼里闪着光。(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