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扯几句

不少书友抱怨说我在辽东写的支线太多,现在情节也发展的差不多了,今天就剧透兼瞎扯几句。第一,为何要写辽东战局,解释明的灭亡有很多种原因。但通常来说一般认为有两个直接因素,发源于陕西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和与后金政权的战争,这两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给予正反馈,最后导致明帝国的灭亡,可以说这两个要素对于明帝国的灭亡来说缺一不可,解决了任何一个问题,明帝国是能够爬过这个坎子的。这一点我想大家是没有什么异议的,当时明国的统治者也有意识到这一点,也有企图以承认后金占领辽东这一既成事实为条件与后金议和以寻求喘息的机会,可以说这是明帝国生存下去的唯一出路。但为何这一政策始终得到没有执行呢?这就牵涉到一个政治上的问题,在政治上光意识到一个政策没用,要把一个政策坚决的执行下去,需要一个有能力的政治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稳固的掌握权力,并能将政策通过一个团队执行下去。而明末崇祯朝始终没人能做到。以本书开始的1630年这个节点为例,崇祯面对陕西民变和辽东两面作战的窘境,在辽东做适当的收缩,拿出资源支持杨鹤的招抚政策。但是由于杨鹤在出售盐引的问题上得罪了利益集团,即将在辽东收缩的消息被泄露给了孙承宗,孙为了本集团的私心,出兵进修筑大凌河,冒险挑起战事,反而被皇太极包围,这不但迫使崇祯放弃收缩战略,间接导致陕西招抚政策的失败,而且导致孔有德在驰援辽东期间发生兵变,导致了登莱之变,最后使陕西民变一发不可收拾,明帝国陷入两面作战的窘境,最后完蛋,可以说这不是天灾是人祸。主角作为杨鹤的手下,他的升迁,晋升,命运都是与这一系列事件紧密联系的,杨鹤的升迁和完蛋,陕西民变的平息和再度爆发,都和他的命运息息相关的。高层利益集团与洪承畴勾结,以继任杨鹤三边总督之位为诱饵,让其派和贺人龙杀神一魁和不沾泥两人,直接导致了杨鹤招抚政策的失败和政治生命的死亡,也再次触动了陕西民变的爆发。主角作为杨鹤的人,还有与贺人龙的私仇,贺在洪上台后必然会向主角报仇,他必须怎么做才能避免这一灾难呢?如果我不写辽东,不写登莱,那就主角的格局就会局限于陕西这一小块地方,为什么贺人龙会杀神一魁和不沾泥?为什么洪会在背后做这件事?洪怎么能保证干了这件事情后是他而不是别人当上三边总督?为何崇祯会拿下杨鹤,将招抚政策改为镇压政策?实际上主角的命运通过这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矛盾与明末最高层的那个集团联系在一起了,也和明王朝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所以我把小说的名字叫做大明1630。如果把辽东和登莱的那几篇砍掉,把主角就不过是个小小的游击,而无法牵涉到大明的政治核心风暴里去了。

还有说本书太沉闷的哥们,耐心点,细心点,高层的斗争总是这样,表面上看风平浪静,底下却是波涛汹涌,偶然一露峥嵘就是死全家,不是小孩子过家家,小瘪三跳出来打脸,这是历史小说,不是黑社会,刘成从来不打脸,只杀你全家。打个比方,当年晋王出事前,他在昆明喂海鸥的时候,你们谁能想到他会落到那个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