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三次长夜53 决战(三)
族长,是不是萨达特将军本人的状态出了问题?总感觉有点自信心不足,这在战场上或是大忌。会不会是在高原合战中与格纳多.马龙作战心神消耗太大,最后还让格纳多马龙逃跑,对萨达特将军产生了精神负面影响?
确实,郑鸿博与杨松诚同时反应过来的就是巴卡.萨达特的自信心出了问题。但是郑鸿博却与杨松诚的考虑的方向正好相反。
那族长是如何判断的?既然萨达特的心智是正常的,那又为何对自己制定的作战计划表现的如此没有信心?
郑鸿博略一沉思,在考虑如何向杨松诚表达自己的猜测,或许此刻郑鸿博自己也在寻找答案。
巴卡.萨达特,在郑鸿博心目中的当世名将里,起码能够位列前五。如果再看他这一路走来的实战战绩,排进前三也不算过份。
巴卡.萨达特的历史战绩可用辉煌来形容,萨拉丁内战中不败的沙漠之狐、萨芬政变中塞拉堤会战大破由尼斯后又把岛津聪逼入绝境、第二次长夜战争中林加德陨丘拼死狙击郑鸿博、第三次长夜战争中高原合战打败格纳多.马龙。
自由军中也算是名将汇集的地方,能够让萨达特来指挥亚尔斯兰与郑常达,就说明在西斯托心目中萨达特是他们中最强的一个。
那还有什么可怕的存在,能够令萨达特都丧失信心?郑鸿博产生了一种猜想,但又很难接受。
相比于萨达特的辉煌,联邦西路军统帅阿姆斯特朗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
唯一可圈可点的还是在萨芬政变时,阿姆斯特朗处于兵力弱势时能把北非之虎卡扎菲牵制在费城。联邦军一旦进入战略反攻时,又能利用叛军的变化,迫使敌人迅速崩溃。
但这也只能说明阿姆斯特朗用兵中规中矩,不是善于弄巧的指挥官。每走一步往往都是稳扎稳打,包括其在欧洲保持一贯的统兵策略:以稳为主。
以此为判断,阿姆斯特朗的指挥能力,就应该如他名字一样普通的中规中矩。
如果以两人的历史来看,巴卡.萨达特的战绩远远优于阿姆斯特朗。郑鸿博也以此来判断,如果两人交战,萨达特的赢面应该要大很多。
可从萨达特字里行间郑鸿博仿佛可以确信,使萨达特不自信的源头就来自于阿姆斯特朗,甚至说的难听点,萨达特有点害怕阿姆斯特朗。
……
事实也是如此,巴卡.萨达特在自由军的军议上承认:
我在全局战争方面不如阿姆斯特朗,放眼世界能够战胜阿姆斯特朗的人,在我看来也只有西斯托。可如今,在西斯托无法亲自指挥全局的时候,唯一能够指望的也只有西斯托的学生郑鸿博了。
这番话不是谦虚,因为务实的萨达特从来都不需要谦虚作态。
……
当判断清楚这个问题后,郑鸿博一开始也是很懵的。
他心目中的萨达特,即使面对岛津聪这样可以与西斯托掰手腕的名将,也不会失去自信的。
除非在萨达特眼里,阿姆斯特朗是可以同鼎盛时期的西斯托一样怪物。
从有限对阿姆斯特朗的了解中,郑鸿博不觉得阿姆斯特朗有什么强的。或因为在萨芬政变爆发时,郑鸿博也只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
所以战后更是不理解,为何阿姆斯特朗会被评定为仅次于父亲的萨芬政变第二功勋。在郑卿心目中应该是以无名阵大破敌方奥布的岛津聪才对。
但父亲郑常洛在战后曾和郑鸿博说过,如果不是因为其本人的首席中枢卿身份,这场战争的首功应该记在阿姆斯特朗身上,甚至元帅的头衔也应该册封阿姆斯特朗才合理。
当时,郑鸿博只当做父亲郑常洛的一贯谦虚表现,但现在看巴卡.萨达特也是如此判断,才让郑鸿博明白自己的肤浅。
或许,隐藏颇深的阿姆斯特朗有很多厉害之处,也只有如父亲那种识人无数的阅历,以及萨达特那种身经百战的直觉才能察觉。
阿姆斯特朗一定很强,可如果真的比萨达特还强的话,郑鸿博的意见又有何用?
这时候又一个逻辑链又被郑鸿博打通了,萨达特之所以轻易接受了之前的情报分析提议,改变了作战计划。一方面出于对自身的不自信,另一方面出于对郑鸿博的信任。
如果再深入思考,萨达特到底在相信郑鸿博什么呢?
这时,郑鸿博看到一旁看着自己发呆的杨松诚,发现自己已经发停顿了好一会了,这样一直不回答,凉着杨松诚不太礼貌:
杨松诚点了点头,往后退了一步,表示不打扰。
郑鸿博打开逻辑思维,完全沉下去思考。从萨达特的视角看来,阿姆斯特朗比他强,同西斯托老师在一个水平上。
而西斯托最擅长的就是战争多重思维的博弈,根据当年西斯托所教授郑鸿博的内容,这种级别的思维博弈已经超脱了战术范畴。
现实也是如此,在目前状况下,联邦军兵力占绝对的优势。
在军事上有句名言:在绝对力量面前,任何阴谋诡计都是笑话。
其实这句话本身有前置条件的。起码需要有人能把这股力量发挥出来。
能让萨达特觉得其所擅长的战术,不能再为这场战争带来改变。那么阿姆斯特朗的用兵方式,就是得理不绕人的类型,战场的战力优势对阿姆斯特朗来说就是绝对的真理。
那么兵力不足的自由军也只剩下与阿姆斯特朗比拼更加复杂的战争多重思维博弈了。
想到这里,郑鸿博已经肯定,巴卡.萨达特所担忧的就是这种超脱战术的博弈,他没有信心战胜阿姆斯特朗。
……
西斯托以前对巴卡.萨达特提过,他的学生郑鸿博逻辑能力超强,在战争多重思维博弈方面,有一天能够超越所有人。
此时的郑鸿博已经明白自己需要做点什么了,再次开始重新审视全局。
许久之后,在这份接近完美的计划里,郑鸿博就发现不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