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暮阀裂变57 西北军

“王老家主,先前我们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现在我们的利益是一体化了。对于东南的防御,这里已经没有人比你更清楚了。我们都希望您立刻进军。”

对于王林来说,现在很麻烦。

西北军虽然称为西北军,实际上都是东南子弟兵。

虽然军人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但财阀的军队,想做到万众一心是绝对不可能的。

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是非对错也各有各的理解,一万个人注定有一万条心。

王林的西北军战斗力确实强悍,但如果要他们拿起武器对准家乡父老,还能剩下多少战斗力,会不会出现临阵哗变,这点王林都不清楚。

不要说西北军,就算王家在军中的子侄们,现在的意见也不统一。

一派是支持王林,认为郑鸿博已经完了,必须提早重新站队,不然王家会遭遇灭顶之灾。

但另外一派,则非常鄙夷这种可耻的出卖行为。他们认为,即使王家灭族,他们也是华族人。

苟利民族生死以,*******?

现在让他们投靠有和族背景的郑鸿熙,简直比杀了他们还难受。

这群人在西北军中,也暗流涌动。

关键是,王家在军中的子侄实在太多了,连王林自己都没有办法区分,哪些人是跟自己一路的,哪些人已经升了异心。

所以开战至今,王林一直按兵不动,只于外围做一些封锁,在长江对岸进行佯动。

因为他知道,这支军队一旦过了长江,他是否还能控制得住,实在太难说了。

当初王林同意郑鸿熙的提议,背叛了东南,他是希望以和平的手段来解决暮阀现在的危机。

在王林看来,到底是郑鸿熙成为阀主,还是郑鸿博成为阀主,这都不是关键。

甚至于暮阀是郑家当家作主,还是南云家当家作主,对于王林来说也不是关键。

王林只关心王氏一族能不能在这场灾变中幸存下来。

财阀对于他来说,只是利益的兑现,眼看暮阀朝不保夕,王家非但利益难以得到兑现,甚至于有覆灭的危机。

而郑鸿熙与他背后的团队,正是看清了这一点,戳中了王林的痛点,才说服王林倒戈的。

对于背叛东南的决定,在3月1日投票之前,王林还是没有下定决心,就在投票的正当时,郑鸿熙还在和王林通话。

一番威逼利诱之后,骨头并不是怎么硬的王林,最终也只能服软。

在东南为民族未来抗争的时候,王琳选择了苟利王家…

但王林发现了,作为背叛者,他的日子并不好过,他任何的行为,都被视为骑墙派的犹豫…

张行义见王林不说话就追问:“王老家主,您倒是说句话啊?这里就属您的威望最高,我已经吃了败仗了,张家子弟也损失惨重,现在能和东南对抗的,也只有王家军了。”

见张行义咄咄逼人,王林也沉不住气了:“西北军刚刚整顿完毕,军心还不稳,如果此时渡江,断然也是羊入虎口。”

对于这种说法,谢家的家主谢晶颇为不屑:“谁不知道,王家的西北军,是仅次于暮阀黑光虎贲的部队,现在黑光虎贲已经覆灭了,东南还有谁能和西北军对抗?”

王林瞥了谢晶一眼:“谢家主,你不要忘记,这支军队不久前,还隶属于东南,在整编完毕之前,我们把他们投入江南,不就和肉包子打狗一样吗?”

“谁都知道,王老家主治军有方,什么样的部队在您手下都是服服帖帖的,现在正好是让我们大开眼界的时候!”说话的是陈家的陈凝。

不等王林回话,唐家的唐敬,也不忘上来补一刀,但说话相对就粗鄙了一些:“既然张家主,已经派上了他的东北军,王老家主既然带着王家加入了我们,古来就有拉帮入伙投名状,我等拭目以待。”

在一旁的李欢相对而言,是个厚道人,实在听不下去了:“什么投名状!你还真当我们是土匪窝不成?我们在匡扶暮阀,为了暮阀,为了华族,也是为了郑鸿熙公子,才兴师问罪的!这样,王老家主,我李家子弟军也愿意和您一起出兵,您看如何?”

王林听着那些人,你一言我一语,他似乎没有什么归属感,至今都在纠结之前的决定,是对是错。

确实,这样做可以保全家族,但从此以后的王家,再也没有如同东南那样稳定的同盟。

最后,王林也只好无奈的点了点头:“既然大家这么说,我也只能出兵了,但我丑话说在前头,西北军渡过江南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也不好说,无论发生什么,大家莫要怪罪就是!”

张行义见王林肯出兵了,也就换了一副笑脸:“好说好说,王老家主既然愿意出兵,我东北军也不能闲着,虽然昨天损失惨重,但还能凑出一个军团,也愿意陪着西北军一起进军。”

然后各个门阀家族,分别有所表示,各自动员部队策应西北军的行动。

为了第三天的进攻,叛军也不惜血本了,总共投入了十个军团。

其中西北军六大军团,投入了五个,成为这次进攻的主攻。

但张行义此举,也是为了把西北军当成炮灰。

他是收到了郑鸿熙的命令,郑鸿熙与他背后南云的幕僚都认为,王林的西北军在叛军之中,很不稳定。

为了防止以后发生哗变,不如在战场上消耗掉。

当然,南云家族的幕僚,还有更加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不光想消耗掉西北军,更希望一并把整个华族门阀的势力都消耗掉,为了未来南云财阀能够更好的控制暮阀做准备。

不管怎么讲,也不管王林怎么想,现在西北军被逼上了渡江强攻这条路了。

黎明前本来应该是黑暗的,但长江的两岸却闪着点点灯光,如群星坠地一般,各方都在非常忙碌的备战。

双方的军事调动,在斥候与电子系统侦测下,非常的透明。决战似乎又将在京口爆发。

西元2999年3月23日,内战的第3天,随着登陆船的马达轰鸣,天光也渐渐的放亮。